第四十章薊國
強制分銷國債,這就是大明的特色。
實際上,對於大明民間來說,5,000萬的國債只需要一年就能銷售一空,但時間卻來不及了。
到了這般境地,儘快地籌錢就成必然,強制各大商會分銷是最佳手段。
“是!”匡源點點頭。
接下來的物資籌備等事宜,就輪到了戰爭部。
作為新設立的部門,它的成立之初就是應對戰爭,可以說它是參謀部也可以。
它沒有本身自己所屬的軍隊,或者工廠,亦或者財政,主要功能就是負責協調戰爭中的一切事宜。
如作戰的部隊指揮、後勤與兵部溝通,與地方政府溝通。
不過,到了真正需要面對的時候,戰爭部又有一個權力真空:
各大藩國的軍隊管轄問題。
總不可能後勤物資只管京營,而不管藩軍吧?
所以,皇帝又給戰爭部授權:可以指揮並約束各大藩軍。
戰爭部一運轉,立馬就在京營和邊軍中掀起波瀾:
抽調精銳部隊前往西北作戰。
和平日久的京營立馬就恐慌了,避之不及,而與之相反,北海的派遣軍則強烈要求參戰。
……
羅剎與大明局勢緊張,戰爭似乎一觸即發,但各大藩國也不安生。
地處阿富汗北部阿姆河平原的邢國,察覺到了英軍對於阿富汗地區的滲透,似乎又一場阿富汗戰爭不可避免。
在孟加拉,印度總督也不甘寂寞,對,孟加拉地區繁華的吉大港也垂涎三尺,想要更進一步,將這座港口收入囊中。
雍國為之震動,又開始大規模的聚集部隊,以備萬一。
如果說失去孟加拉,對於雍國來說,只是失去了糧倉,但同樣也去掉了包袱,不必擔心像蟑螂一樣繁衍的孟加拉人反客為主。
但失去吉大港,那雍國就會失去出海口,這樣一來,與外界聯繫只能翻過崇山峻嶺,經濟和外交變為困境。
這就難以忍受了!
同樣察覺到孟加拉戰事的還有緬甸孫氏。
在英國和大明之間左右搖擺,讓緬甸賺取了不少利益,經濟開始持續上揚。
但他們絕不允許與印度接壤。
吉大港就是緬甸與印度的緩衝地。
與印度接壤,那麼他們將會面對數十萬的僕從軍,緬甸牆頭草路線也執行不下去了,只能一邊倒。
故而,緬甸與雍國開始聯繫,密謀不斷。
緬甸一動,湘國,薊國等也紛紛動彈起來。
薊國。
作為馬六甲海峽的另一方,與新加坡這個南洋總督直轄地接壤,薊國一向是太平無事。
就算是碰到了什麼造反,民亂,新加坡總督也能隨時支援。
但緬甸海戰一結束,整個薊國都動盪了。
首先,就是老薊王退位,成為太上王,讓世子上臺執政。
其成為太上王時,年齡不過五十出頭。
有人說是膽怯畏懼英軍,也有人說是退位讓賢,捨己為國。
但不管怎麼說,年不過三十歲的新薊王上位,立馬就讓整個薊國為之一新。
在別的藩國都忙著整軍備戰,擴軍擴船時,薊國則忙著招商引資,或者說是置辦工場。
他毫不忌諱的引進英商,法商,葡商入場,放開了許多行業。
於是,採礦業,紡織業,農業齊頭並進,在整個南洋獨樹一幟。
短短三年時間,薊國的進出口總額就突破了五百萬銀圓,關稅突破了百萬。
這是上百年來薊國首次。
接下來幾年,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工廠,培養了一批工人,建造了一批企業。
這時候,薊國財政寬裕後,薊王開始建造軍隊,引英國人為師建造海軍,引法國建陸軍。
幾年時間,薊國竟然有模有樣起來,有聲有色,國力大增。
“殿下!”首相鄭武通低聲道:“孟加拉局勢再次不穩,數個藩國不安。”
“我薊國應該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