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要與全天下為敵!陛下何故造反?
絕大多數的底層,是一輩子也無法改變命運的,這很正常。
一個普通人,不可能輕易改變命運。
但底層中佔比極少數的天才人物不一樣。
如果不給底層天才人物脫穎而出的機會,將他們強行壓在底層,那他們的才華,不被上層統治者所用,就會被底層民眾所用。
從而釋放出可怕的威力,直至推翻統治。
這就是科舉等考試製度存在的意義。
能讓天才人物有出路。
但這還遠遠不夠。
比如說,老朱這樣的人,他天生各方面的能力,就是要遠遠超過普通人,說是笑傲眾生,也不為過。
像他這樣的人,統治者需要將他選拔出來,將他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提升他的階層。
這樣,老朱就不會帶著底層去造反。
沒有像老朱這類天才人物的統率,一切有才能的人都被選出來了,底層只剩下平庸普通的人,那他們再怎麼造反,也終究只能造成一點動亂,難成氣候。
社會需要更多的途徑,將天才或相對才華能力出眾的人,都全部選拔出來。
至於本身能力平平,又出身底層的普通人,則只需要保證他們基本的生活需求,保證他們不致於餓死凍死,不致於走投無路,讓他們能安居樂業,就行了!
做到這兩點,王朝的統治就會穩定萬分,堅不可摧。
楊士奇的身體瞬時僵住。
他自己就是底層出身,幼時家道中落,輾轉流離了許多年,直到遇到朱允熥,才扶搖直上,自然對朱允熥言中之意,深有體會。
“太孫殿下之志,楊某欽佩不已。”
“楊某必殫精竭慮,助太孫殿下完成此大業。”
“只是此間變革,牽涉者眾多,楊某以為,此事太孫殿下絕不可親自下場。”
表面上看起來,這很簡單的兩件事,也似乎是天經地義之事。
但以楊士奇的才思,自然在瞬間便想到了許多。
要怎麼施行呢?
無論怎麼做,都會極大的損害既得利益者。
說白了,他們就是更願意利用資源優勢來封鎖下層的上升之路,固化階層。
寧願最後被造反推翻,也不願意自己主動放棄下位。
朱允熥要讓底層都有飯吃,可以通過增加國家的糧食總產量來實現。
這一點在以前看起來遙不可及。
但隨著一系列國策的推行,如今想來,這似乎也不是多難。
可要讓底層精英都能脫穎而出,則不一樣。
因為這意味著將有大量統治階層掉落下去。
這件事的難度,就在於它會讓統治階層人人自危。
封鎖底層上升之路,或者只留下極小極小的通道,是符合所有上層階級利益的。
直到最終封鎖不住,王朝被推翻或取代,統治終結。
但歷史之所以不斷重複,就是因為人性的弱點都是相通的。
人性有一樣的弱點,歷史也就會不斷循環往復。
楊士奇一拜,道:“太孫殿下天資橫溢,舉世無雙。”
“時至今日,朝堂上也再沒有敵手。”
“但自古帝王治國理政,真正的敵人從來不是某一個權勢人物。”
“而是無處不在的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往利往。”
“爭奪儲君之位,太孫殿下只需要打敗一兩個敵人。”
“可依太孫殿下的想法,變革根本制度,太孫殿下要面對是,是整個朝堂,乃至由此而下,錯蹤複雜的各方勢力。”
“昔日太宗皇帝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爭奪天下,何等天縱英才,卻奈何不了小小的‘五姓七望’。”
“今日太孫殿下若要變革,所面對的反對勢力,較之‘五姓七望’,又何止強了千倍萬倍。”
“唯有垂拱而治,不聞不問,暗中佈局,方有獲勝之機。”
朱允熥深吸了一口氣,道:“你所說的,我又何嘗不知道呢?要不然,去白鹿書院講學的人,便不是方孝孺了。”
方孝孺並沒有在朱允熥的手底下做過官,更沒有被朱允熥提拔重用。
朱允炆認為方孝孺被朱允熥收買,那只是他自己的認為。
天下人並不這樣認為。
否則,方孝孺也沒道理棄官不做,離京而去。
跟在太孫殿下身旁,可是前途無量。
朱允熥用方孝孺去講學,便是希望撇清方孝孺的理論與自己的關係。
哪怕是現在,他已大權在握,仍然不能沾上。
楊士奇說得沒錯。
如果只有一個敵人,那不管對方多強,總有辦法對付。
但如果敵人是龐大的集團,而且其勢力無處不在,那就難了。
說到底,皇帝身為最高統治者,也是統治階級的代表。
若皇帝背叛統治階級,那就真成了“陛下何故造反”了!
“太孫殿下用方孝孺,確實是一著好棋。”楊士奇道:“他的講學,已經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恐怕朝廷不得不做出點反應了。”
朱允熥抬了抬眉,道:“若繼續置之不理,又會如何呢?”
在朱允熥看來,不聞不問,任這一理論繼續發酵,就是最好的。
楊士奇搖了搖頭,道:“若朝廷再不問,只怕也會有地方官吏出手將其逮捕,罪名都是現成的,‘擅改聖人之言,妖言蠱惑民眾’。”
“一旦那樣,我們反而會陷入被動。”
或真發生了那樣的事,是不是將他釋放,又該如何釋放,都將會擺在朱允熥的一個大難題。
如何給方孝孺定罪,定多大的罪,都會暴露他的意圖和傾向,從而引起反對者的警覺,給未來的改革帶來製造更大的障礙。
“眼下太孫殿下又要量天下土地,恐怕有心人會將其與方孝孺的講學聯繫在一起,以為太孫殿下要分天下之田地,從而引發更大的慌亂。”
楊士奇補充了一句。
朱允熥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此事也並非毫無辦法。眼下太孫殿下手中還有一張牌。”楊士奇低聲道:“黃子澄和足利義滿關押了這麼久,朝廷也該審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