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反將一軍!
徐妙錦的心裡,突然升起了一股不妙的感覺。
為了保住徐家,她可沒有少研究朱允熥這個人。
從前此人名聲不顯,外界傳聞其“愚笨不堪”。
一直到太子朱標薨逝。
即使此時,朱允熥仍默默無聞。
甚至一度因在朱標的喪禮上,表現得不夠哀傷,而被皇帝陛下所厭惡,認為其“天性涼薄”。
後來皇帝陛下要冊立儲君,本該作為第一人選的朱允熥,卻迅速出局。
這其中固然有因他身份的原因,皇帝陛下擔心他駕馭不了他孃舅家那些勳貴悍將。
但更重要的因素,還是因為其不得皇帝陛下的歡心。
朱允炆則完全相反,讓陛下非常歡喜。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一切已塵埃落定,朱允炆即將被冊立為儲君時,事情卻突然峰迴路轉。
朱允熥竟站出來,在朝堂上公開反對立朱允炆為儲君。
所有人都認為他這是瘋了。
沒有人看好他能成功。
畢竟,自古只有皇帝給的儲君,哪有自己要的儲君呢?
何況,這也與儒家的忠孝之道不符。
想自己索要來儲君,只有像唐太宗李世民那般,搞玄武門政變了。
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朱允熥年歲不大,雖然有勳貴孃舅家的支持,自己卻從來沒有領過兵,也無李世民在軍中那般高的威望。
朱元璋更不是李淵可比。
想搞玄武門繼承法,只能說連門都沒有。
就在所有人以為朱允熥這是痴心妄想,自取其辱的時候,事情的發展,卻又一次讓所有人都驚落了下巴。
朱允熥先是以詩才讓皇帝陛下震驚,接著發明滾筒式複印機,隨後,更是以為皇爺爺盡孝分憂的名義,親手抓捕了自己的舅姥爺,大將軍藍玉。
緊接著,藍玉在朝堂上說出了故太子朱標生前的心願,皇帝陛下大為觸動,最終,朱允熥在朝堂上的一通哭泣,定鼎乾坤。
皇帝陛下改變了立朱允炆為儲君的主意,轉而改立朱允熥為皇太孫。
再後來,便是呂妃身死,朱允炆也被終身圈禁。
執掌朝政的朱允熥,則開啟了大張旗鼓的改革變新。
在原來的徐妙錦看來,朱允炆這個人,耳根子太軟,很容易受身邊文臣的蠱惑與擺佈。
再加上黃子澄之流的本事有限,因此,徐妙錦並不看好朱允炆。
就算他登基稱帝,也未必能坐穩皇位。
為了保險起見,徐妙錦的辦法,是多頭押寶。
一邊讓大哥徐輝祖緊跟朱允炆,另一邊則讓另外兩個哥哥,與姐夫燕王朱棣,妹夫代王朱桂保持密切的聯繫。
在徐妙錦的分析中,皇帝陛下分封諸王的國策,是給大明埋了一顆大雷。
皇帝陛下在世時,一切好說。
一旦駕崩,朝廷與藩王之間的矛盾,必然不可調和。
大亂必起。
那時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徐家要想在這種亂局中保全自身,唯有分別押寶。
這樣或許會犧牲家族中的一兩個人,但徐家整體仍然能屹立不倒。
大明能看出藩王隱患的人,並非只有徐妙錦一人。
實際上,大明朝堂上的有識之士,都看得清清楚楚。
就連黃子澄,齊泰之流,對此亦是心知肚明。
要不然,歷史上的他們,也不會在建文帝剛一登基,便將削藩作為頭等大事來辦。
若說有誰沒有看出來,大約也只有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老朱了。
在老朱眼中,分藩既可以塞邊以防止外敵入侵,又能在朝堂出現奸臣掌權,後來的皇帝大權旁落,朱家政權不保的時候,起兵勤王,從而確保朱家天下的穩定。
皇帝與藩王,作為一家人,可以互相倚仗。
如此一來,權臣想要掌握朝廷的權力,奪取大權,改朝換代,就得掂量掂量外面的藩王是不是答應。
這是老朱從民間宗族裡得到的經驗和啟發。
民間的大家族,都是靠主家和旁支互相守望,互相支持,勢力才能穩定。
至於由此而帶來的隱患嘛……
以老朱的精明,當然也不是完全不知道。
只不過,在他看來,兄弟鬩於牆而外禦其侮,朱家的子孫,就算因此而起了爭執,有了矛盾,乃至大打出手,可不管怎麼爭,江山還是在朱家人手裡,總好過被外人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