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老朱:何惜一死? 天子駕崩!
但很快,他又坦然接受。
若非如此,陛下又豈能以布衣之身,而得大明天下,坐擁萬里江山呢?
老朱並沒有發現楊榮的微妙變化,而是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中。
那時青春年少,意氣方遒。
可歲月不饒人,如今是贏了天下,卻仍要輸給時光。
曾經的風華少年,垂垂老矣。
老朱眸內風雲盡起,往事浮雲,歷歷飄過。
少頃,方恢復平靜,道:“可咱登基二十五年,天下依然困苦,百姓還是貧窮。”
他的聲音,驟然變得激動起來。
“咱一直以為,這不是咱的錯。”
“相比元末亂世,大明的百姓已然能過上安穩太平的日子,能填得飽肚子了。”
“至於說生活仍然苦頓,可自苦皆是如此。”
“幾千年了,尋常百姓就是隻能過勉強填飽肚子的生活。”
“哪怕堯舜之時,或聖人降世,也沒有什麼不同。”
“可咱的孫兒,治國理政不到兩年。”
“天下已然大變。”
“對外,平定了倭寇之亂,又平了北元,千年胡亂,從此皆成過往。”
“對內,百姓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從前填飽肚子都困難,如今甚至還能喝上二兩酒,一兩肉。”
“大明朝廷的稅賦,迅速增長。”
“糧倉裡面的糧食,堆積如山。”
“製造局的鐵器,多得根本用不完。”
“看製造局的狀況,聽他們的報告,後面的發展還會提速。”
“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天下百姓就會人人都能穿上好衣服,住上好房子,能上頓吃肉,下頓吃魚,而不是隻能吃粗糧填飽肚子。”
“這是堯舜也沒有的功績。”
“楊榮,你說,若咱那孫子達成這樣的成就,是不是比你們讀書人最崇拜的聖人還要了不起呢?”
楊榮深深一拜,道:“太孫殿下之才,曠古絕今。太孫殿下之仁,千古無人能及。縱孔聖人再世,應該亦願在太孫殿下面前俯首聽命,輔佐太孫殿下。”
“微臣能在太孫殿下麾下辦事,是我八輩子修來的福份。”
老朱看著他,忽然語氣一轉:“那你對方孝孺拋出來的天下大公論,又是什麼看法呢?”
這個轉進來得太突然。
楊榮頓時怔了下。
方孝孺與其他讀書人的舌戰,早已在《大明日報》上公開討論多日。
只是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太多,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和注意力,以致於許多人下意識地忽視了此事。
可在朝堂的官員裡面,圍繞此事的爭論,已是暗流洶湧。
老朱緊盯著他追問:“朝野為此爭論不休,你難道就沒有一點看法嗎?”
楊榮腦海內心念飛轉。
就在剛剛的剎那,他幾乎想要脫口說出“微臣與太孫殿下永遠同進共退”之類的話語。
以此來表明自己對太孫殿下的忠誠。
但在最後時刻,楊榮又收回了這樣的話,沒有將其說出口去。
此言有取巧奉承之嫌,恐怕會為皇帝陛下所厭惡。
深吸了一口氣,楊榮恭恭敬敬道:“陛下問詢,臣不敢隱瞞。”
“於公,臣知陛下素來認為天下當尊卑有序,貴賤有別。”
“治理天下,亦當使人們皆知禮守禮,聖人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此理。”
“若無長幼尊卑,朝廷何以使百姓守秩序,何以治天下?”
“於私,方孝孺此人,狂妄自大,此前便對太孫殿下多有不敬。”
“臣蒙太孫殿下知遇之恩,深受殿下重用。”
“殿下憂,則臣辱。”
“不敬殿下,便是臣之敵。”
“殿下對他百般忍讓,他卻仍不思報答,竟棄官不做,不為朝廷所用。”
“此大罪也。”
“殿下仍寬宏大量,不追究他的罪,盡顯仁義之心。”
“他卻開創新學,引發朝野紛爭,深負殿下所望。”
“臣與此子,誓不兩立。”
他慷慨陳辭,滔滔不絕,最後卻突然話鋒一轉。
“不過,此子所云的‘天下大公’,乃是聖人之理,臣對此十分認可。”
“只是朝野紛爭不斷,臣身為太孫殿下身邊近侍,不便公開表態。”
“陛下問起,臣不敢不言,伏惟聖聽。”
老朱深深地望著他。
繞了一個大彎,將方孝孺狠狠罵了一通。
最後卻是支持方孝孺的理論。
這個楊榮,還真是有趣。
不過,這很好。
沒有逃避,沒有用話術繞過去。
老朱對此非常滿意。
此前召見楊士奇和姚廣孝,他們的聰明,都給老朱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但在聰明的同時,兩人毫無疑問,都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權術鬥爭”上。
甚至在他們與老朱見面的時候,仍然在不動聲色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