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湖邊 作品

第223章 舟山秋收

 永樂五年十月,正值秋收,舟山島的稻穀田裡金黃一片,空氣中瀰漫著豐收的氣息。方夢華帶領舟山軍主力艦隊結束了高麗和倭國的征程,載著勝利與豐碩的戰果,順利歸航。 

 昌國縣,如今被舟山軍改名為舟山市,已經徹底脫胎換骨。這個昔日大宋治下的小縣城,如今在方夢華的領導下,成了東海地區經濟、軍事和農業改革的前沿陣地。 

 方夢華站在舟山市南部沈家門大寨的山頂上,俯瞰著腳下層層疊疊的梯田,心中不由得湧起自豪。僅僅一年的時間,島上的土地從2石每畝的傳統產量,躍升至超過5石。大量梯田的開墾和化肥的廣泛使用,徹底改變了這片島嶼的面貌。眼前的繁榮景象,正是她推行的農改政策取得的初步成果。 

 在這場農業改革中,昌國縣的地形得到了充分利用,農民們被組織進了「共榮合作社」,通過集體勞動,最大化利用了有限的耕地資源。化肥的使用,更是大幅度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極大緩解了島上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壓力。 

 陸朝西站在陸家村口,望著一袋袋糧食被小心翼翼地運進村裡的共榮社「義倉」,心裡五味雜陳。作為這片土地上的老地主,他對這樣的場景再熟悉不過。在過去,只有像他這樣的地主大戶,才有能力儲存糧食,在秋收時以低價買入,然後等到來年青黃不接之時再高價賣出,從中謀取巨大的利潤。而那些依靠土地謀生的佃戶,根本無力進行這種商業運作。他們沒有多餘的糧食、缺乏儲存設施,更沒有足夠的風險承受能力。 

 但今天的情景截然不同。村裡的小農們居然也能夠參與這種儲糧行動。這是一個他從未想過的局面。 

 共榮社的成立使得小農們得以將生產資料共享。他們不再是單打獨鬥的個體農戶,而是通過集體的力量、科學的管理,共同應對市場的波動和自然的風險。這種組織形式,使得曾經一盤散沙的小農有了統籌規劃和風險管理的能力。 

 陸朝西不由得暗自嘆息。往日他作為地主可以憑藉自己的資源優勢與智慧,從佃戶們的勞動中輕鬆獲利。那些佃戶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來應對複雜的市場波動,也沒有儲備餘糧的資本。每當歉收或市場饑荒,佃戶們只能無助地依賴他的施捨,而他則趁機收割財富。 

 但現在,情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昔日的佃戶們不僅掌握了生產的主動權,他們甚至開始像過去的地主那樣進行精明的規劃。他們通過共榮社的集體力量積累儲備糧,封存在義倉中,清楚地登記每戶村民的佔股比例。這種管理方法,意味著他們可以共同分擔風險,共享收益——哪怕是天災或市場的動盪,也不再是一個人單獨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