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第五〇二章:建炎新政
康王趙構從濟州一路至商丘,當地父老聞訊,爭相迎候,高呼「新天子大駕光臨」。趙構感慨萬千,謂左右曰:「孤若無此民心,豈能有今日乎!」宗澤接書後,親率三千兵馬,駐於長垣,與韋城守軍遙為犄角之勢,以防不測。
未幾,儀仗齊備,群臣勸進表呈上,趙構率眾詣太祖廟拜謁,焚香祝曰:「承祖宗遺業,孤愧無以振興大宋,惟願以死報國,誓掃胡塵,還我山河!」
五月初一,天光初現,商丘應天府城中鼓樂喧天,百官肅然,軍民雲集天治門左,共觀築壇儀式。康王趙構身著玄色朝服,步履沉重地登上新築壇臺,隨行有張浚引導,汪伯彥、黃潛善等群臣拱立左右。趙構俯首肅立,仰望蒼天,神情悽然。
張浚奉詔執冊登壇,高聲宣讀告天文曰:
「嗣天子臣構,敢昭告於昊天上帝:金人內侵,二帝北狩,臣構以道君皇帝之子,奉宸旨以總六師,握兵馬元帥之權,倡義旅以先諸將,冀清京邑,復兩宮。而百辟卿士,萬邦黎獻,謂人思宋德,天眷趙宗,宜以神器屬於臣構。辭之再四,懼不克負荷。萬口一辭,鹹曰不可稽皇天之寶命。慄慄震惕,敢不欽承。」
趙構聞言,擲策於地,南向跪拜,淚如泉湧,伏地慟哭良久,聲徹四野,直令百官動容,士庶亦唏噓涕淚。趙構哽咽道:「構無德無能,奈何國勢危迫,不得不肩此重任。惟願祖宗保佑,早日復我河山,迎還二聖!」言畢,再拜起身,改正冠服,行即位禮。
儀仗隊護衛龍袍奉至壇上,趙構換上象徵天子尊貴的冕服,步入商丘府治正廳,登御座,百官齊呼「萬歲」,叩首稱賀。趙構面色肅然,起身對群臣道:「二帝被擄,構愧為人子,不敢當此大位。然今日諸公共推,迫不得已,以代天行事。諸位當與構同心,共圖大宋之中興。」
隨後下詔改元建炎元年,併發布大赦:「赦天下犯徒、謫配以下之罪,歸還田宅,清理冤獄;罷取民間征斂之苛,安定流亡之民;諸軍將士忠義奮戰者,俱授官賞。」
張邦昌跪伏於御座之下,涕泗橫流道:「臣不忠不義,屈從於金人,不足以為人臣。今日幸蒙皇恩浩蕩,臣願以死謝罪!」趙構聞言,親扶邦昌而起,道:「邦昌,國難之時,各為其難,朕豈能深責?今日共圖復興,莫要再自責。」
赦書既頒,百官三呼萬歲,民間鞭炮齊鳴,天下諸道聞訊,無不振奮稱慶。至此,趙構即皇帝位,蜀宋基業由此而起。
建炎元年五月初一,趙構於南京商丘登基稱帝,次日即命張浚草擬詔令,清理舊弊,安定民心。旨意一出,朝野震動,百官奔走相告,天下百姓漸覺新朝氣象。
詔令首先頒佈大赦天下,特命地方官員善待逃難流民,賑濟災荒。凡因戰亂致家破人亡者,皆免其賦稅三年。又命西京留守司修奉祖宗陵寢,以示繼統大義。罷除神霄宮、齋醮祈福等費民之事,青苗法所積之錢亦即刻停發,以緩民力。
趙構深知靖康之恥多因文臣武將腐敗失職,遂下令重懲蔡京、童貫、王黼、朱勔等禍國殃民之奸佞,永不錄用其子孫。監察御史上疏言:「耿南仲居相位時擅權弄柄,馮澥侍金人多年,毫無忠義之心。」趙構採納諫言,當即罷免二人,以示除舊佈新之意。
為安撫因亂而失官者,詔令原官員一月內赴任復職;又命募兵勤王者,將所部兵馬移交州縣,遣返朝廷效命。潰兵與群盜許以歸附,免其罪責,以充新軍之用。
在朝廷人事上,趙構以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為同知樞密院事,二人兼掌御營事務,設御營司統領各路兵馬。因京師兵力損耗,特命韓世忠、張俊、苗傅等諸將分別收編潰兵,擴充禁軍,形成五軍之制,並令劉光世掌陝西兵事務,鞏固西路防線。
百官中議論紛紛,有人指黃潛善、汪伯彥擅置親兵各千人,廩賜過厚,流於奢靡。趙構聞奏,召二人訓諭道:「新朝之勢初立,當以儉德示眾,勿使軍心不平。」二人慌忙謝罪,承諾約束僚屬,不敢再犯。
張邦昌以降臣之名為朝中爭議焦點。趙構體恤其降服金人非本願,特赦不問罪,封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仍居高位,但命其每五日一朝堂,參決大事,不得擅離京城。張邦昌感激涕零,連連叩首道:「臣若再負朝廷厚恩,願以死謝罪。」
而王時雍因圍城時擅權不當,兼通敵之嫌,被責授安化軍節度副使,貶至黃州安置。言者論其罪狀詳盡,稱:「王時雍圍城之時,竊宮中寶物,供敵軍揮霍,實乃不忠不義。」趙構遂嚴旨遣之,天下臣民無不稱快。
對諸將義士,趙構亦不吝封賞。韓世忠因勤王有功,授光州觀察使;張俊、苗傅各領軍鎮守,賜以重賞;
劉光世統領陝西之兵,盡責肅清西路。更命河北諸道總管與義兵會合,務必收復磁州、相州,挫金人銳氣。
趙構即位數日間,政令頻發,朝野上下漸有新氣象。雖新政推行未免掣肘,但士民多以為天子勵精圖治,紛紛感恩戴德,盼大宋中興於斯始矣。
自此,建炎初年,凌亂殘破的中原再次以趙構為主心骨重建宋朝秩序。趙構以此得人心歸附,雖倉促即位,終為宋室續祚奠定根基。
新君趙構登基後,勤王之師雲集商丘,朝野震動。岳飛為忠義之士,心懷恢復中原、迎還二聖之志,遂上書進諫,書曰:「臣飛謹拜表於陛下:陛下即大寶,四海有主,民心歸附,此乃天下之福。今勤王御營之師已集,兵馬漸盛,而金賊窺我未久,尚未穩固,正是乘虛而擊之良機。然臣觀黃潛善、汪伯彥等,謀無遠略,只知固守江南,不思恢復。更有備巡鄧襄之令,此非系中原之望,乃自絕天下忠義之心也。
臣以為,二聖蒙塵未久,金賊方誌得意,若此時陛下親帥六軍,北渡黃河,以天威振軍心,則將帥一心,士卒作氣,中原大地可復,社稷根本可固。此國祚綿長之策,願陛下三思。」
趙構得書,閱畢大怒,嘆曰:「岳飛不過一統制武官,何以敢越職妄言國策?迎還父兄雖是朕願(嗯哼,然後讓朕怎麼辦?),然局勢未定,妄動恐有大禍。彼卻言朕無遠略,乃黃、汪二臣誤國,此非狂妄之言乎?」
遂召御前會議,命黃潛善、汪伯彥等議處。黃潛善言道:「岳飛雖有忠心,然行事乖張,此書已犯逾矩之忌。陛下若不以儆效尤,恐他人亦有仿效之心。」趙構點頭稱是,當即下詔,罷岳飛統制之職,命為留守大名府,交由王彥節制,以示懲戒。
岳飛得詔,心懷憤懣,然念及國祚未穩,忠義不減,遂遵旨赴大名任職,閉門讀書,以待時機。其麾下諸將聞之,無不嘆息,皆謂:「嶽統制拳拳為國,竟受如此譴責,誠為天意難測。」
此事傳開後,江湖間豪傑群情激憤,紛紛言道:「岳飛有大志而遭貶,黃、汪無能卻居高位。朝廷用人如此,豈能復興乎?」趙構聞言,雖心中不安,然終未複議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