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工匠精神

 村民們在建窯、修路之時,池威則帶著其餘的陶工在做土坯。

 又過得一日,王進組織人手送來了第一批石碳。

 萬事俱備,如今就到了正式燒製陶器的時候了。

 燒製陶器其實並不複雜,把陶土捏成型的模具放進陶窯裡,點火燒便是,關鍵的是溫度,簡單來講溫度越高燒出來的陶器質量越好。

 燒陶是個慢活兒,並非把陶器送進窯裡馬上就能燒製出來,需要耐心的等候,大約三天左右才能出窯。

 李惲自然不可能一直等下去,跟池威交待一番後,他就帶著人離開了。

 李惲走時本想邀池威一併離開,池威卻言:“開窯以後,窯工不能離開的,這是祖師爺傳下來的規矩,要時刻盯著窯口,提防出現意外,稍有不慎,整整一窯的陶器就全廢了。”

 李惲頓時心生敬佩,“誰言我華夏之人沒有工匠精神,這不就是工匠精神嗎?”

 華夏的匠人們一向以來,皆是踏實本分,一絲不苟。正是因為他們,才有了華夏領先世界兩千年的壯舉。

 李惲發現自己對古代人的心態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

 李惲從來到這個時代之後,雖然不說,但內心之中確實是有一些優越感的。

 直到今日,李惲終於漸漸收起了內心的優越感,易地而處,自己能夠做到這樣嗎。

 後世之時自己也是社會底層,也打過工,但他捫心自問,他做不到如同現在這些人這樣。

 不只是他,後世那個浮躁的年代裡面,能做到這樣的人可謂少之又少。但在這個時代從平民到貴族幾乎人人都能做到。

 …………

 李惲原本打算直接回縣城的,但到了岔路口的時候他突然停下了腳步。

 鬼使神差的他轉向了另外一條路。

 行了大約十來裡地,李惲停下了腳步。

 此時他來到了一個小壩子前,這個壩子很小,非常非常下,總共不到兩百畝。

 望著壩子,李惲心中卻是百感交集,因為兩千多年後他就是降生在這個小壩子。

 “郎君,可要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