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留守兒童

 至於什麼陪伴,教育,談心在他們都是沒有概念,一句話概括,一切都要為生活讓路。

 蘇渺知道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差距逐漸加大,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打工,導致他們的孩子被留在家鄉由親戚、祖輩撫養甚至是獨自生活,這是一個發展趨勢。

 但她現在不知道的是,這個現象在千禧年達到頂峰,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後,被農村基層工作者發現提出,並得到一個專用詞彙,留守兒童。

 留守的少年兒童,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在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與父母相隔的距離,使他們無法享受到,在思想熟悉和價值觀念上的更多引導和關心。

 在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懷和呵護,比較容易產生價值上的偏離和共性、心理進展的特別。

 無論是隔代撫養或是親屬撫養,父母的愛是無法代替的,很多時候會使留守兒童產生孤獨感或寄人籬下的感覺。

 從而極易形成兩種相差深遠的性格,一種是因沒有底氣產生的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一種是因想獲得關注而形成的暴烈、任性,為不能所為的性格。

 魏玉峰更特殊的一點是,他父母到羊城打工之後,又生了一個弟弟。

 父母並沒有將弟弟送回村,而是帶在身邊教養,這又產生了另一個現象。

 對待親自撫養的孩子,總會比對一年到頭見不到一次面的孩子更偏愛與親近。

 魏玉峰在長久期待後,終於見到父母,然後發現,在父母與弟弟的“一家三口”中,自己就像是個外人。

 弟弟肆無忌憚的撒嬌,父母寵溺的包容,對比魏玉峰那份小心翼翼的生疏,甚至讓他覺得自己沒有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