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LL 作品
第771章 南線與北線的進展
“演的還不錯。”
鋼鐵之心號的艦長室,楚光一邊喝著加了奶的紅茶,一邊瞧著全息屏幕中的舞臺劇,臉上帶著饒有興趣的表情。
“演技在線,劇本也還行。”
“就是臺詞裡的錘子和母親也太多了……這玩意兒居然是當地人自己寫的?”
現實中的影視作品他早就看膩了,玩家們搬運的本土化作品又是玩尬的比較多。相比之下,他還是更好奇廢土上的倖存者們自己玩出來的一些新花樣。
比如斯伯格寫的《覺醒者波爾》就讓他眼前一亮,更早一些的還有哈爾寫的那些“打油詩”,甚至包括蜜獾小公主獻給他的繪本——“毛髮濃密的父與子”。
比起“舶來品”,這些本土誕生的作品更能反應廢土客們的精神世界。
身為一名管理者,他的職責不僅僅是引導,更多要做的其實是“瞭解”。
而在來自韓明月女士的最新一份關於婆羅行省的社會學研究報告中,恰好便附上了這麼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雖然老式的舞臺劇和過於新潮的觀影設備不太搭,但放在廢土上卻意外的合理。
回到舞臺劇本身。
劇的名字叫《暴雨後的故事》,編劇是一名牛族人詩人,包括劇本的創作、臺詞的設計甚至舞臺劇中的音樂都是由其一人完成。
整個舞臺劇的所有故事都發生在一棟鬱金香街的宅院裡,而根據劇中的刻畫,那棟宅院實際上就是尼哈克的總督府,而暴雨指的既是窗外的雨,也是吹進金加侖港的“風”。
不過整個舞臺劇並不是講尼哈克總督和他的僕人,也與時事、大局無關,僅僅是以一名小貴族的視角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落幕,並以兩段無疾而終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凸顯了主角在“探索時期”的迷茫——
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在離他而去,但他自己卻不知該去哪,更不知道自己在哪。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劇中主角的精神世界與當地舊貴族們的精神狀況極為相似。
在婆羅行省登陸之後,聯盟雖然沒有掠奪當地人的財產,但那些貴族們已經不再具有任何舊時代的特權,也不再受到身邊人的尊敬和崇拜。
即便他們的生活暫時還不錯,但如果順應不了時代,沉沒在時代的浪潮中是遲早的事情。
在舞臺劇影像附件的末尾處,韓明月留下了身為一名研究人員的觀點。
“……令我感興趣的不是舞臺劇的劇情,而是在這部舞臺劇中同時出現了存在主義與虛無主義的影子。我覺得這部作品和紅土一樣具有代表性,後者是激進派的聲音,前者是保守派,它們都屬於這段時期,也都是屬於這段時期獨有的文化現象的一種縮影。”
關掉全息影像,楚光繼續看向了韓明月女士撰寫的報告。
根據其在最新研究報告中提到的觀點,金加侖港的新文化運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其熱烈的程度絲毫不輸於當地的大基建。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種藝術形式的萌芽同時出現在了金加侖港。
甚至不止如此,前者還發生了進一步——至於跳躍式的演化,並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存在主義的雛形。
即,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和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即人沒有義務信仰特定的宗教和禮法。
這些東西在人聯的歷史上都曾出現過,但在繁榮紀元之後的廢土紀元見到實在是太難能可貴了。
當然,與此同時一同出現在金加侖港的還有另一個極端——虛無主義。
即,對一切意義的否定,認為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無力徒勞的。
婆羅行省的倖存者文化發源於羅威爾營地,當地倖存者引以為豪的文化覆蓋了400萬平方公里。與之相比,牽動三大“墮落帝國”敏感神經的海涯行省,面積甚至還不如帝國的一個州。
哪怕是農場莊園裡的奴隸也可以挺起胸膛來說,什麼“墮落帝國”,什麼“天堂之戰”,不過是幾隻怪模樣的大螃蟹在蛐蛐籠子裡鬥。
然而面對一個剛崛起兩年半的新興倖存者勢力,他們的驕傲卻被徹底摔在了地上。
縱使他們把千柱之城的一千根柱子數上一萬遍也理解不了,為什麼聯盟與火炬打架時,只是揮拳不經意間颳起的風,便摧垮了帝國引以為豪並視作矛頭的“灰狼”。
自負與自卑雖然是自我認知的兩個極端,但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卻並不矛盾,甚至可以說兩種屬性其實就是如影隨形的。
相比起千柱之城,象徵著權威的羅威爾營地才是真正的婆羅行省倖存者心目中的精神圖騰,哪怕當地人從來沒有向它祈禱過,甚至從它門前路過時都會不自覺地低下頭加快腳步。
然而少有婆羅行省的倖存者真正意識到,祈禱只是信徒向神靈表達敬畏的一種“表現形式”,並不是信仰的全部,更無關本質。
原始社會的人們出於對山火和天雷的敬畏編纂了神話,出於敬畏向神靈獻上舞蹈,向圖騰獻上祭品……
神話、舞蹈和祭品都不足以概括信仰的本質,發自內心地敬畏——或者說畏懼才是。
由於聯盟的到來,羅威爾營地的威嚴被踩在了腳底,當地的舊貴族們不但失去了奴隸帶來的收入,也失去了精神的寄託。
目前虛無主義的風潮流行在當地上流階層,並主要體現在音樂與繪畫兩個領域。
鋼鐵之心號的艦長室,楚光一邊喝著加了奶的紅茶,一邊瞧著全息屏幕中的舞臺劇,臉上帶著饒有興趣的表情。
“演技在線,劇本也還行。”
“就是臺詞裡的錘子和母親也太多了……這玩意兒居然是當地人自己寫的?”
現實中的影視作品他早就看膩了,玩家們搬運的本土化作品又是玩尬的比較多。相比之下,他還是更好奇廢土上的倖存者們自己玩出來的一些新花樣。
比如斯伯格寫的《覺醒者波爾》就讓他眼前一亮,更早一些的還有哈爾寫的那些“打油詩”,甚至包括蜜獾小公主獻給他的繪本——“毛髮濃密的父與子”。
比起“舶來品”,這些本土誕生的作品更能反應廢土客們的精神世界。
身為一名管理者,他的職責不僅僅是引導,更多要做的其實是“瞭解”。
而在來自韓明月女士的最新一份關於婆羅行省的社會學研究報告中,恰好便附上了這麼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雖然老式的舞臺劇和過於新潮的觀影設備不太搭,但放在廢土上卻意外的合理。
回到舞臺劇本身。
劇的名字叫《暴雨後的故事》,編劇是一名牛族人詩人,包括劇本的創作、臺詞的設計甚至舞臺劇中的音樂都是由其一人完成。
整個舞臺劇的所有故事都發生在一棟鬱金香街的宅院裡,而根據劇中的刻畫,那棟宅院實際上就是尼哈克的總督府,而暴雨指的既是窗外的雨,也是吹進金加侖港的“風”。
不過整個舞臺劇並不是講尼哈克總督和他的僕人,也與時事、大局無關,僅僅是以一名小貴族的視角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落幕,並以兩段無疾而終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凸顯了主角在“探索時期”的迷茫——
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在離他而去,但他自己卻不知該去哪,更不知道自己在哪。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劇中主角的精神世界與當地舊貴族們的精神狀況極為相似。
在婆羅行省登陸之後,聯盟雖然沒有掠奪當地人的財產,但那些貴族們已經不再具有任何舊時代的特權,也不再受到身邊人的尊敬和崇拜。
即便他們的生活暫時還不錯,但如果順應不了時代,沉沒在時代的浪潮中是遲早的事情。
在舞臺劇影像附件的末尾處,韓明月留下了身為一名研究人員的觀點。
“……令我感興趣的不是舞臺劇的劇情,而是在這部舞臺劇中同時出現了存在主義與虛無主義的影子。我覺得這部作品和紅土一樣具有代表性,後者是激進派的聲音,前者是保守派,它們都屬於這段時期,也都是屬於這段時期獨有的文化現象的一種縮影。”
關掉全息影像,楚光繼續看向了韓明月女士撰寫的報告。
根據其在最新研究報告中提到的觀點,金加侖港的新文化運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其熱烈的程度絲毫不輸於當地的大基建。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種藝術形式的萌芽同時出現在了金加侖港。
甚至不止如此,前者還發生了進一步——至於跳躍式的演化,並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存在主義的雛形。
即,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和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即人沒有義務信仰特定的宗教和禮法。
這些東西在人聯的歷史上都曾出現過,但在繁榮紀元之後的廢土紀元見到實在是太難能可貴了。
當然,與此同時一同出現在金加侖港的還有另一個極端——虛無主義。
即,對一切意義的否定,認為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無力徒勞的。
婆羅行省的倖存者文化發源於羅威爾營地,當地倖存者引以為豪的文化覆蓋了400萬平方公里。與之相比,牽動三大“墮落帝國”敏感神經的海涯行省,面積甚至還不如帝國的一個州。
哪怕是農場莊園裡的奴隸也可以挺起胸膛來說,什麼“墮落帝國”,什麼“天堂之戰”,不過是幾隻怪模樣的大螃蟹在蛐蛐籠子裡鬥。
然而面對一個剛崛起兩年半的新興倖存者勢力,他們的驕傲卻被徹底摔在了地上。
縱使他們把千柱之城的一千根柱子數上一萬遍也理解不了,為什麼聯盟與火炬打架時,只是揮拳不經意間颳起的風,便摧垮了帝國引以為豪並視作矛頭的“灰狼”。
自負與自卑雖然是自我認知的兩個極端,但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卻並不矛盾,甚至可以說兩種屬性其實就是如影隨形的。
相比起千柱之城,象徵著權威的羅威爾營地才是真正的婆羅行省倖存者心目中的精神圖騰,哪怕當地人從來沒有向它祈禱過,甚至從它門前路過時都會不自覺地低下頭加快腳步。
然而少有婆羅行省的倖存者真正意識到,祈禱只是信徒向神靈表達敬畏的一種“表現形式”,並不是信仰的全部,更無關本質。
原始社會的人們出於對山火和天雷的敬畏編纂了神話,出於敬畏向神靈獻上舞蹈,向圖騰獻上祭品……
神話、舞蹈和祭品都不足以概括信仰的本質,發自內心地敬畏——或者說畏懼才是。
由於聯盟的到來,羅威爾營地的威嚴被踩在了腳底,當地的舊貴族們不但失去了奴隸帶來的收入,也失去了精神的寄託。
目前虛無主義的風潮流行在當地上流階層,並主要體現在音樂與繪畫兩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