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伊爵士 作品

第464章 螞蟻與人類(1)




    另一理論則認為人類語言最初是由模仿大自然的聲音而來,例如“汪汪”的聲音可用來代表“狗“。



    還有一種理論推定最初的語言是表達,通常不是很愉悅的情緒反應,如一些感嘆詞。



    第四種理論則認為語言起源於有語音伴隨的手勢,舉例來說,我們看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時,會作出撫摩肚皮和舔嘴唇等動作,口中同時發出“姆姆“的聲音。



    最後,還有一種理論認為最初語音和意義是隨意結合的,經過不斷的重複使用,音義之間形成了固定的非隨意聯繫。



    這有理論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他們與想象中的或實際上的語言或非語言人類行為相吻合,而且智慧較高的猿人也可能籍這些方法學習語言。真正的語言是不同起源和因素的融合。



    如果對一個孩童如何獲得語言能力瞭解的越多,就越能對人類語言之起源提出更精確的假設。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正常的語言習慣有相當固定的學習階段。



    嬰兒出生後約3個月大就開始牙牙學語。到了快滿週歲,開始會說一些單詞,這些單詞的意義其實就等於詞組或子句。到2歲時,開始會說一些由二、三個單詞構成的詞組,已能使用極簡單而準確的句法。在這幾個階段中幼兒也逐漸在掌握語音和語調。而且這些階段的發展與其抽象概念的建立是相互關聯的。



    由大腦功能局部化的研究看來,語言之習得甚至和語言之起源都有所關聯。人類的腦部與其它猿類的差異在於其大腦的左半球容量較大且較發達。雖然有關語意、語法及音調等方面的功能是同時為兩個半球所控制,但右半球主要控制具體事物的瞭解,而左半球主要主宰抽象概念的理解,因而後者乃成為人類的語言中樞。約青春期時,個人的腦部主控機能已建立,因而逐漸失去幼兒期很容易且快速學習語言的能力。



    語言意義對於人類文明的重要予以,在於其的社會功能和思維功能兩方面,其中社會功能包括信息傳遞功能和人際互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