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 作品
第八百三十七章 另外一個
春山書院,與披雲山的林鹿書院一樣,都是大驪朝廷的官辦書院。
群山逶迤,風煙俱淨,江水滔滔,百草豐茂。
一個老先生在書院內獨自散步,一身儒衫,身材瘦小,雙手負後,走到了一處夫子授業的課堂外,停步不前,也沒有太過靠近窗戶。
此地前身,正是大驪山崖書院舊址,只因為“山崖”二字,等於給了大隋高氏,所以就改名,成了春山書院。
依舊是大驪朝廷的官辦書院,其實關於此事,當年大驪廟堂不是沒有爭議,一些出身山崖書院的官員,六部諸衙皆有,意見一致,棄而不用,好好維護起來就是了,哪怕是喜歡最精打細算、每天都能挨唾沫星子的戶部官員,都附議此事。其實那會兒,大驪文武都覺得山崖書院重返大驪,只是早晚的事情。
最後還是國師崔瀺的一句話,就改名了,朝堂再無任何異議。
一位暫時無需授課、負責巡視書院的教書先生,年紀不大,見著了那位老先生,笑問道:“先生這是來書院訪客,還是單純的遊歷?”
書院再寬鬆,也還是有些規矩在的。
老秀才撫須笑道:“人生逆旅,皆是行人,過客無需問姓名,讀書聲裡是吾鄉。”
年輕夫子啞然失笑,這是與自己拽上文了?
老秀才咦了一聲,奇了怪哉。
照理說,如今寶瓶洲各國的大小文廟,從京城到地方,都該重新懸掛自個兒的畫像了,眼前年輕人,身為書院儒生,沒理由認不得自己啊。
對了,多半是文廟那幅掛像,未能描繪出自己一半的相貌神韻。
回頭就與那個頂著畫聖頭銜的老酒鬼,好好說道說道,你那畫技,哪怕已經出神入化,可其實還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機會啊。
書院的年輕夫子笑著提醒道:“老先生,走走看看都無妨的,只要別打攪到授業夫子們的講課,走路時腳步輕些,就都沒有問題。不然開課授業的夫子有意見,我可就要趕人了。”
老秀才點點頭,讚歎道:“年輕人脾氣蠻好,教書的耐心應該不差。好的,就事先說好,壞的,也早早提醒了。做事情,很有章法啊。見微知著,我看你們春山書院,風氣差不到哪裡去。”
年輕夫子倍感無奈,這位老先生,比較……好為人師?
不過到底是些好話,倒也不惹人煩。就是略顯架子大了點。
這位老先生的大驪官話,說得不地道,多半是藩屬國的讀書人了,上了歲數,還要舟車勞頓,趕來京城書院這邊,委實不易,所以年輕夫子就主動與老先生說了幾處春山書院的形勝之地,老秀才笑著點頭致謝,緩步走到窗戶那邊,悄悄聽裡邊講課先生與學生的一場問答。
年輕夫子回頭望去,總覺得有幾分眼熟。
那個老先生,正雙手負後,站在廊道中,豎耳聆聽裡邊那位講課夫子的傳道授業。
約莫是察覺到了年輕夫子的視線,老先生轉過頭,笑了笑。
年輕夫子轉身離去,搖搖頭,還是沒有想起在那兒見過這位老先生。
老秀才繼續聽著裡邊的夫子解惑,嗯,很好,今天講課夫子拿來授業的,是早年一位靈寶縣楊氏子弟,對自己一部著作的注書,現在屋子裡邊聊的,是法行篇裡的內容,剛剛說到了書中一語,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何也?
注,集解,簡釋,簡注,以及今注今釋……其實當年在浩然天下就多如牛毛了,所謂顯學,不過如此。
當然後來被文廟禁絕了,如今恢復了陪祀身份,各類註釋著作,自然而然就死灰復燃……算了,這個說法有些彆扭,反正就是多如雨後春筍、過江之鯽。
屋內那位夫子在為學子們授業時,好像說及自家會心處,開始閉眼,正襟危坐,大聲朗誦法行篇全文。
老秀才便趴在窗臺上,壓低嗓音,與一個年輕儒生笑問道:“你們先生講學法行篇,都聽得懂嗎?”
年輕儒生其實早就發現這個偷聽講課的老先生了,而且這位書院學子明顯也是個膽大的,趁著講課夫人還在那兒搖頭晃腦,咧嘴笑道:“這有什麼聽不懂的,其實法行篇的內容,文義淺顯得很,反而是碩學通儒們的那幾部註釋,說得深些,遠些。”
年輕人見那老先生滿臉的深以為然,點點頭。
然後那位老先生問道:“你覺得那個文聖,著書立說,最大問題在何處?”
年輕儒生愣了愣,氣笑道:“老先生,這種問題,可就問得大逆不道了啊,你敢問,我作為書院子弟,可不敢回答。”
春山書院的前身,可是浩然七十二書院之一的山崖書院,前山主齊先生,更是文聖的嫡傳。那麼自己作為春山書院子弟,說這個,不就等於離經叛道,欺師滅祖嗎?
老先生笑眯眯道:“這有什麼敢不敢的,都有人敢說六經注我,你怕什麼。我可是聽說你們山長,提倡你們立身要戒驕躁戒偏頗,讀書要戒狹隘,行文要戒陳腐戒,必須獨抒己見,發前人所未發者。我看這就很善嘛,怎麼到了你這邊,連自己的一點見解都不敢有了?覺得天下學問,都給文廟聖人們說完啦,咱們就只需要背書,不許咱們有點自己的看法?”
現任山長吳麟篆,自幼好學不倦,逢書即覽,治學嚴謹,曾經擔任過大驪地方數州的學正,一輩子都在跟聖賢學問打交道,雖說學正品秩不低,可其實不算正兒八經的官場人,晚年辭官後,又主講數座官立書院,據說在禁絕文聖學問期間,辛苦蒐集了大量的書籍版本,並且親自刊刻校點,而早年大驪王朝的科舉改制,正是此人率先提出朝廷務必增添經濟、武備和術算三事。
年輕儒生猶豫了一下,得嘞,眼前這位,肯定是個科舉無果治學平平、鬱郁不得志的老先生,不然哪裡會說這些個“大話”,不過還真就說到了年輕儒生的心坎上,便鼓起勇氣,小聲說道:“我覺得那位文聖,學問是極高,只是多言禮法而少及仁義,有些不妥。”
老先生繼續問道:“那你覺得該怎麼辦呢?可有想過補救之法?”
年輕儒生神色靦腆,“沒事的時候偷偷瞎想了些,當然肯定是很粗鄙偏頗了,只是咱們書院主講文聖著作的兩位夫子,喏,現在這位夫子就是其中之一,經常自顧自走在書院裡,將那文聖著作反覆背誦,一個情不自禁,都會流淚呢,最是推崇文聖老爺了,我可不敢把那篇胡說八道的文章拿出來。”
那個背誦完法行篇的教書先生,瞧見了那個“心不在焉”的學生,正對著窗外嘀嘀咕咕,夫子驀然一拍戒尺,輕喝一聲,“周嘉穀!”
年輕儒生瞠目結舌,不但自己給夫子抓了個正著,關鍵是窗外那位老先生,不仗義啊,竟然突然就沒影了。
周嘉穀戰戰兢兢站起身。
然後周嘉穀發現窗外,書院山長為首,來了浩浩蕩蕩一撥書院老夫子。
再然後,有個方才一縮頭屈膝就蹲在窗外牆根躲著的老先生,悻悻然起身。
那個老先生臉皮真是不薄,與周嘉穀笑哈哈解釋道:“這不站久了,有點累人。”
周嘉穀發現那個講課夫子滿臉漲紅,誤以為夫子是覺得被人打攪了授業,年輕人立即硬著頭皮解釋道:“範先生,這位是我的遠房大伯,今天是來書院探望我來了,大伯不太曉得書院規矩,得怪我。”
老秀才撫須點頭而笑。
很善啊。
上了年紀的讀書人,就少說幾句故作驚人語的怪話,千萬別怕年輕人記不住自己。
更別動不動就給年輕人戴帽子,什麼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啊,可拉倒吧。其實不過是自己從一個小王八蛋,變成了老王八蛋而已。
再失望的老人,卻要永遠對年輕人充滿希望。
未來的世道,會變好的,越來越好。
然後周嘉穀就發現那位範夫子激動萬分,跌跌撞撞跑出課堂。
最終站在簷下廊道,範夫子神色肅穆,正衣襟,與那位老先生作揖行禮。
此外春山書院山主在內的所有老夫子,如出一轍,都作揖不起。
好像只要文聖不開口,就要一直作揖。
老秀才擺擺手,微笑道:“都別這麼杵著了,不吃冷豬頭好多年,挺不習慣的。”
所有書院夫子都緩緩起身。
春山書院山長吳麟篆快步上前,輕聲問道:“文聖先生,去別處飲茶?”
老秀才搖搖頭,走到那個範夫子身邊,笑道:“範先生,不如咱倆打個商量,後半節課,就由我來為學生們講一講法行篇?”
範夫子再次作揖,嘴唇顫抖不能言。
老秀才走入課堂,屋內數十位書院學子,都已起身作揖。
尤其是那個剛才跟文聖老爺扯了半天的周嘉穀,這會兒整個人都是懵的。
老秀才抬了抬手,“無需客套,學問要緊,都坐。”
範先生在內所有書院夫子,就只是站在外邊的窗邊聆聽聖賢教誨,無一人去與屋內學生爭座位。
老秀才笑道:“在講解法行篇之前,我先為周嘉穀解釋一事,為何會多言禮法而少及仁義。在這之前,我想要想聽聽周嘉穀的見解,如何補救。”
老秀才望向那個年輕儒生,打趣道:“周嘉穀,別怕說錯話,即便說錯了,我不在乎,誰敢在乎?是不是這個道理?”
周嘉穀顫
聲道:“文聖老爺……我有點緊張,說……不出話來。”
群山逶迤,風煙俱淨,江水滔滔,百草豐茂。
一個老先生在書院內獨自散步,一身儒衫,身材瘦小,雙手負後,走到了一處夫子授業的課堂外,停步不前,也沒有太過靠近窗戶。
此地前身,正是大驪山崖書院舊址,只因為“山崖”二字,等於給了大隋高氏,所以就改名,成了春山書院。
依舊是大驪朝廷的官辦書院,其實關於此事,當年大驪廟堂不是沒有爭議,一些出身山崖書院的官員,六部諸衙皆有,意見一致,棄而不用,好好維護起來就是了,哪怕是喜歡最精打細算、每天都能挨唾沫星子的戶部官員,都附議此事。其實那會兒,大驪文武都覺得山崖書院重返大驪,只是早晚的事情。
最後還是國師崔瀺的一句話,就改名了,朝堂再無任何異議。
一位暫時無需授課、負責巡視書院的教書先生,年紀不大,見著了那位老先生,笑問道:“先生這是來書院訪客,還是單純的遊歷?”
書院再寬鬆,也還是有些規矩在的。
老秀才撫須笑道:“人生逆旅,皆是行人,過客無需問姓名,讀書聲裡是吾鄉。”
年輕夫子啞然失笑,這是與自己拽上文了?
老秀才咦了一聲,奇了怪哉。
照理說,如今寶瓶洲各國的大小文廟,從京城到地方,都該重新懸掛自個兒的畫像了,眼前年輕人,身為書院儒生,沒理由認不得自己啊。
對了,多半是文廟那幅掛像,未能描繪出自己一半的相貌神韻。
回頭就與那個頂著畫聖頭銜的老酒鬼,好好說道說道,你那畫技,哪怕已經出神入化,可其實還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機會啊。
書院的年輕夫子笑著提醒道:“老先生,走走看看都無妨的,只要別打攪到授業夫子們的講課,走路時腳步輕些,就都沒有問題。不然開課授業的夫子有意見,我可就要趕人了。”
老秀才點點頭,讚歎道:“年輕人脾氣蠻好,教書的耐心應該不差。好的,就事先說好,壞的,也早早提醒了。做事情,很有章法啊。見微知著,我看你們春山書院,風氣差不到哪裡去。”
年輕夫子倍感無奈,這位老先生,比較……好為人師?
不過到底是些好話,倒也不惹人煩。就是略顯架子大了點。
這位老先生的大驪官話,說得不地道,多半是藩屬國的讀書人了,上了歲數,還要舟車勞頓,趕來京城書院這邊,委實不易,所以年輕夫子就主動與老先生說了幾處春山書院的形勝之地,老秀才笑著點頭致謝,緩步走到窗戶那邊,悄悄聽裡邊講課先生與學生的一場問答。
年輕夫子回頭望去,總覺得有幾分眼熟。
那個老先生,正雙手負後,站在廊道中,豎耳聆聽裡邊那位講課夫子的傳道授業。
約莫是察覺到了年輕夫子的視線,老先生轉過頭,笑了笑。
年輕夫子轉身離去,搖搖頭,還是沒有想起在那兒見過這位老先生。
老秀才繼續聽著裡邊的夫子解惑,嗯,很好,今天講課夫子拿來授業的,是早年一位靈寶縣楊氏子弟,對自己一部著作的注書,現在屋子裡邊聊的,是法行篇裡的內容,剛剛說到了書中一語,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何也?
注,集解,簡釋,簡注,以及今注今釋……其實當年在浩然天下就多如牛毛了,所謂顯學,不過如此。
當然後來被文廟禁絕了,如今恢復了陪祀身份,各類註釋著作,自然而然就死灰復燃……算了,這個說法有些彆扭,反正就是多如雨後春筍、過江之鯽。
屋內那位夫子在為學子們授業時,好像說及自家會心處,開始閉眼,正襟危坐,大聲朗誦法行篇全文。
老秀才便趴在窗臺上,壓低嗓音,與一個年輕儒生笑問道:“你們先生講學法行篇,都聽得懂嗎?”
年輕儒生其實早就發現這個偷聽講課的老先生了,而且這位書院學子明顯也是個膽大的,趁著講課夫人還在那兒搖頭晃腦,咧嘴笑道:“這有什麼聽不懂的,其實法行篇的內容,文義淺顯得很,反而是碩學通儒們的那幾部註釋,說得深些,遠些。”
年輕人見那老先生滿臉的深以為然,點點頭。
然後那位老先生問道:“你覺得那個文聖,著書立說,最大問題在何處?”
年輕儒生愣了愣,氣笑道:“老先生,這種問題,可就問得大逆不道了啊,你敢問,我作為書院子弟,可不敢回答。”
春山書院的前身,可是浩然七十二書院之一的山崖書院,前山主齊先生,更是文聖的嫡傳。那麼自己作為春山書院子弟,說這個,不就等於離經叛道,欺師滅祖嗎?
老先生笑眯眯道:“這有什麼敢不敢的,都有人敢說六經注我,你怕什麼。我可是聽說你們山長,提倡你們立身要戒驕躁戒偏頗,讀書要戒狹隘,行文要戒陳腐戒,必須獨抒己見,發前人所未發者。我看這就很善嘛,怎麼到了你這邊,連自己的一點見解都不敢有了?覺得天下學問,都給文廟聖人們說完啦,咱們就只需要背書,不許咱們有點自己的看法?”
現任山長吳麟篆,自幼好學不倦,逢書即覽,治學嚴謹,曾經擔任過大驪地方數州的學正,一輩子都在跟聖賢學問打交道,雖說學正品秩不低,可其實不算正兒八經的官場人,晚年辭官後,又主講數座官立書院,據說在禁絕文聖學問期間,辛苦蒐集了大量的書籍版本,並且親自刊刻校點,而早年大驪王朝的科舉改制,正是此人率先提出朝廷務必增添經濟、武備和術算三事。
年輕儒生猶豫了一下,得嘞,眼前這位,肯定是個科舉無果治學平平、鬱郁不得志的老先生,不然哪裡會說這些個“大話”,不過還真就說到了年輕儒生的心坎上,便鼓起勇氣,小聲說道:“我覺得那位文聖,學問是極高,只是多言禮法而少及仁義,有些不妥。”
老先生繼續問道:“那你覺得該怎麼辦呢?可有想過補救之法?”
年輕儒生神色靦腆,“沒事的時候偷偷瞎想了些,當然肯定是很粗鄙偏頗了,只是咱們書院主講文聖著作的兩位夫子,喏,現在這位夫子就是其中之一,經常自顧自走在書院裡,將那文聖著作反覆背誦,一個情不自禁,都會流淚呢,最是推崇文聖老爺了,我可不敢把那篇胡說八道的文章拿出來。”
那個背誦完法行篇的教書先生,瞧見了那個“心不在焉”的學生,正對著窗外嘀嘀咕咕,夫子驀然一拍戒尺,輕喝一聲,“周嘉穀!”
年輕儒生瞠目結舌,不但自己給夫子抓了個正著,關鍵是窗外那位老先生,不仗義啊,竟然突然就沒影了。
周嘉穀戰戰兢兢站起身。
然後周嘉穀發現窗外,書院山長為首,來了浩浩蕩蕩一撥書院老夫子。
再然後,有個方才一縮頭屈膝就蹲在窗外牆根躲著的老先生,悻悻然起身。
那個老先生臉皮真是不薄,與周嘉穀笑哈哈解釋道:“這不站久了,有點累人。”
周嘉穀發現那個講課夫子滿臉漲紅,誤以為夫子是覺得被人打攪了授業,年輕人立即硬著頭皮解釋道:“範先生,這位是我的遠房大伯,今天是來書院探望我來了,大伯不太曉得書院規矩,得怪我。”
老秀才撫須點頭而笑。
很善啊。
上了年紀的讀書人,就少說幾句故作驚人語的怪話,千萬別怕年輕人記不住自己。
更別動不動就給年輕人戴帽子,什麼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啊,可拉倒吧。其實不過是自己從一個小王八蛋,變成了老王八蛋而已。
再失望的老人,卻要永遠對年輕人充滿希望。
未來的世道,會變好的,越來越好。
然後周嘉穀就發現那位範夫子激動萬分,跌跌撞撞跑出課堂。
最終站在簷下廊道,範夫子神色肅穆,正衣襟,與那位老先生作揖行禮。
此外春山書院山主在內的所有老夫子,如出一轍,都作揖不起。
好像只要文聖不開口,就要一直作揖。
老秀才擺擺手,微笑道:“都別這麼杵著了,不吃冷豬頭好多年,挺不習慣的。”
所有書院夫子都緩緩起身。
春山書院山長吳麟篆快步上前,輕聲問道:“文聖先生,去別處飲茶?”
老秀才搖搖頭,走到那個範夫子身邊,笑道:“範先生,不如咱倆打個商量,後半節課,就由我來為學生們講一講法行篇?”
範夫子再次作揖,嘴唇顫抖不能言。
老秀才走入課堂,屋內數十位書院學子,都已起身作揖。
尤其是那個剛才跟文聖老爺扯了半天的周嘉穀,這會兒整個人都是懵的。
老秀才抬了抬手,“無需客套,學問要緊,都坐。”
範先生在內所有書院夫子,就只是站在外邊的窗邊聆聽聖賢教誨,無一人去與屋內學生爭座位。
老秀才笑道:“在講解法行篇之前,我先為周嘉穀解釋一事,為何會多言禮法而少及仁義。在這之前,我想要想聽聽周嘉穀的見解,如何補救。”
老秀才望向那個年輕儒生,打趣道:“周嘉穀,別怕說錯話,即便說錯了,我不在乎,誰敢在乎?是不是這個道理?”
周嘉穀顫
聲道:“文聖老爺……我有點緊張,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