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 作品
第九百三十章 與諸君借取千山萬水(十一)
仰止冷不丁冒出一句,“文聖收了個好學生。”
“這等廢話……”
老秀才停頓片刻,將碗中酒水一飲而盡,“再聽一萬遍,都不覺得煩啊。”
天事不可長,高朋滿堂散若水。
如今座上有客手霹靂,驅轉山川不費力。
舊情猶可追,山風激盪來如奔。
何似青衫御劍白雲中,俯瞰五嶽丘垤爾。
————
桐葉洲中部,鎮妖樓內,梧桐樹下。
陳平安閉目凝神,盤腿而坐,如坐心齋,夢中神遊千萬裡。
青同真身與陰神,都已經跟隨年輕隱官入夢,周遊天下,唯有陽神身外身的魁梧老者,留在原地,提心吊膽。
因為那個小陌,竟然再次呈現出巔峰姿態,將一尊虛無縹緲的法相凝為丈餘高度,白衣白髮,赤足持劍,就那麼盯著青同陽神,偶爾斜瞥一眼那棵參天古樹。
明擺著是信不過青同。只要稍有異樣,這位巔峰劍修,就要砍斷梧桐樹。
魁梧老者沒好氣道:“已是盟友,還跟防賊一樣,至於嗎?”
小陌橫劍在身前,雙指抹過粹然劍光,微笑問道:“如今劍術裴旻身在何處?”
青同搖頭道:“那場雨中問劍過後,裴旻就不知所蹤了。”
不知為何,小陌總覺得空無一人的鎮妖樓內,有些古怪。
只是他數次分出心神,巡視那片廣袤建築的角角落落,始終未能發現半點道痕。
小陌問道:“先前那些你精心設置的十二幅畫卷,都是鄒子預先安排好的,你只是照搬行事?”
青同默不作聲。
小陌又問道:“鄒子又如何收回這十二張‘答卷’?”
青同依舊不言不語。
小陌眼神冷漠,“問你話,就別裝聾作啞,非要我與你問劍才吭聲?”
青同再不敢當啞巴,神色無奈道:“我哪裡知道鄒子是怎麼想的,將來又是如何做事的,他是鄒子!鄒子又不是那種尋常的十四境修士!”
青同評論鄒子的這個說法,幾乎可謂與天同高了。
天下十四境修士,本就屈指可數,其實何來“尋常”一說?委實是這個一人獨佔陰陽家半壁江山的鄒子,太過古怪了。
青同繼而小聲嘀咕道:“說不定我們這會兒提及鄒子的名字,就是一種天地共鳴的響應了,早已落入鄒子耳中,可以完全無視重重天地隔絕。”
避諱一事,在某些山下王朝,不僅要在書中避諱皇帝君主,還要避諱家族長輩,都需要避稱其姓名、字號。而在山上,只有那麼一小撮山巔大修士,才會有此待遇,練氣士若是冒冒然口呼其名,極有可能就會立竿見影,言語無忌的練氣士,本身境界越高,就像“嗓門越大”,對方心生感應的可能性就更高。
就在此時,一直心神沉浸在夢境中的陳平安,依舊沒有睜開眼睛,只是微笑道:“我從一開始就故意方便鄒子收取答卷。小陌,還記得我們剛來此地,青同道友說了什麼?”
小陌恍然大悟。
這個青同在佈下畫卷幻境之前,一開始就問陳平安“可曾聽說過一句鄒子讖語”。
可能從那一刻起,就已經宛如天地攤開。
就像一場科舉,青同只是考場的閱卷官,真正的出題之人,以及住持考試的正總裁官,都是鄒子。
考題便是那句鄒子讖語。
所以反觀陳平安的那句破題之語,也同樣早就提筆落在畫卷紙面之上了。
正是借用鄭居中的那句話,“不當真就是了。”
這就意味著,當不當真,信不信都由你鄒子。
之後在十二座天地間,陳平安的種種言行,道心起伏,到底是否出自陳平安本心,是真是假,就像陳平安對鄒子的一場反問。
既然自家公子早有察覺,也有了應對之法,那麼小陌就不去庸人自擾了。
而且青同主動提起“”,勉強能算一種亡羊補牢的洩露天機了。
小陌只是用一種看白痴的眼神看著青同。
青同一時無言,好的,我是個白痴。
只是你小陌,又比我好到哪裡去了?
小陌笑了笑。
不巧,我是劍修。
想事情、解謎題非我所長,可要說問劍砍人,怎麼都得算我一個。
而在鎮妖樓一處殿閣頂樓廊道中。
至聖先師與純陽道人憑欄而立,不過他們雙方是以前人的身份和眼光,看待未來事,當下的小陌當然尋覓不得。
被陳平安尊稱一聲呂祖的中年道士,秉拂背劍,見狀稱讚道:“這位喜燭道友,神識還是很敏銳的。”
至聖先師點頭道:“這些飛昇境巔峰劍修,就沒哪個是吃素的。”
等到純陽真人聽到陳平安的那句言語後,一時間頗為意外,不由得感慨道:“如俗子雨雪天氣徘徊於崇山峻嶺間,一著不慎,腳步打滑,就會失足山崖間,粉身碎骨。與鄒子如此勾心鬥角,險之又險。”
至聖先師微笑道:“這就是寇名所說的‘所安者自然,所體者自解’了,當然也可以視為老秀才那句‘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如果說得再直白點,無非是日上三竿曬衣服,下雨天出門收衣服,可要是……忘了就忘了。”
純陽真人還想就這幾句話蔓延開去,藉機與至聖先師多請教一下三教學問之根祇。
不過至聖先師好像不願多聊這個,已經轉移話題,笑問道:“你久在青冥天下雲遊,就沒有偷摸去玉皇城聽寇名傳道?”
視線朦朧之間,依稀可見更早時候,有道士在梧桐樹下獨自飲酒,日斜風冷,故友不來,立盡梧桐影。
這位中年相貌的得道高真,盡得“玉樹臨風,樹大招風”之神趣。
純陽道人笑道:“旁聽過三次,不過每次都有陸掌教作陪。”
至聖先師說道:“因為陸沉當時早就預料到未來之事了,還是擔心你將來重返浩然,分走太多青冥天下和白玉京的道氣。”
純陽道人說道:“陸沉要是不曾離鄉,至少可以為浩然天下多出一個半的龍虎山。”
至聖先師微笑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牆外花開,也是開花。”
純陽道人感嘆道:“陸沉道心難測,唯獨願意對這位掌教師兄,刮目相看。”
按照陸沉當年的說法,他那師尊,是道法自然,幾近於一了。道法有多高,打架本事就有多大。
而陸沉對那位代師收徒的大師兄,同樣可謂推崇備至,從不掩飾自己當年之所以離開浩然,去往青冥天下,就是奔著與白玉京大掌教問道去的,在見到寇名之前,陸沉便對其不乏溢美之詞,“疑是沖虛去,不為天地囚”,“真人玄同萬方,我輩莫見其跡”,“一人泠然御風無所依,雙肩撓挑大道遊太虛”……
陸沉甚至一直揚言要為師兄著書立傳。筆趣庫
大概在陸沉眼中,師兄寇名,獨佔“真人”一說。
所以陸沉在成為三掌教後,對白玉京內的兩位師兄,從來只稱呼寇名為“師兄”,卻會稱呼餘鬥為“餘師兄”。
此外關於這位師兄,陸沉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奇怪言語,旁人至今無解,比如天根,一變為七、七變為九,復歸為一,假人……
純陽道人首次雲遊白玉京之時,陸沉剛剛成為道祖小弟子沒多久。
那會兒陸沉還比較“年輕氣盛”,與純陽真人說那天下道法,起於道祖,續香火於寇名,盛於我陸沉,將來蔚為大觀還與天下。
陸沉一貫遊戲人間,喜歡與俗人說俗語,與高人便說那恐驚天上人的高語。
等到純陽道人第二次造訪白玉京,陸沉就已經成功躋身十四境,有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五夢七心相”。
事實上,當時與純陽真人一同遊歷玉皇城的身邊道友,便是陸沉化身之一的那位白骨真人。
純陽道人猜測陸沉這條大道之一,比如五夢之外的七心相,極有可能是脫胎、證道於大掌教寇名的那句“一者,形變之始也,一變為七”。
這種事情,在山上雖不多見,但確實是有一些先例的,就像前人提出了好似懸在空中的某個假想,荒誕不經,空中閣樓,之後偏偏有人真就做成了。
至聖先師輕拍欄杆,緩緩道:“寇名要是早生幾年,不敢說天下十豪之一是囊中物,在那候補當中,必然有一席之地。”
當世關於最早締造出“無境之人”的道法源頭,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來源於西方佛國,追本溯源於“無無”一說,一種便是出自白玉京大掌教寇名的“行乎萬物之上,蹈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
又因為此說的緣故,青冥天下某些登高望遠的得道之士,總覺得白玉京大掌教的道法,時常“似與佛經相參”,偶爾“又與儒法相近”。
只是他們出於對大掌教的尊重,這種有大不敬嫌疑的想法,自然不會對外宣之於口,只在山巔好友之間,閒聊時提幾句。
青冥天下有本流傳頗廣的志怪小說,無名氏所著,名為《述異志》,說遠古有一位得道真人,常在立春日泠然御風遠遊天下,立秋日則返歸風之窟穴,風至則人間草木生髮,去則天下草木搖落。
這位看上就很孔武有力的高大老人,轉頭笑問道:“你覺得未來如果也有類似天下十豪的說法,先前鄒子評選出來的數座天下年輕十人和候補十人,總計二十二人,有幾人能夠登榜?”
純陽道人思量片刻,說道:“在貧道看來,至多二成,能夠登評。而且在這之前,一場各有機緣造化的爭渡,沒有個千年光陰,恐怕很難塵埃落定,除了五彩天下的寧姚,以及蠻荒共主斐然,因為他們已經名正言順,其餘眾人,誰都不敢說自己一定能夠勝出。”
言下之意,大概就是隻有四五個年輕人,可以成功躋身“最山巔”的那十五六人之列。
純陽道人此語,其實又有一個更深層的含義,那就是如今數座天下的十四境修士當中,必然有人會落選。
這還要加上某些飛昇境圓滿修士的跨步登高,各自合道,一樣會擠佔掉幾個名額。
至聖先師打趣道:“純陽呂喦,怎麼都得算一個吧?”
純陽道人卻搖頭道:“貧道是散淡人,就不湊這個熱鬧了,想要從小處覓大道。”
至聖先師似乎半點不覺得奇怪,問道:“只因為覺得至道不可以情求,故而打算慧劍斬情絲?選好道場了?”
純陽道人點點頭,“選好了,就怕去得出不得,就此淪陷其中,萬劫不復,所以可能還需至聖先師幫忙挑選一人,稍稍護道,只在關鍵時刻,說幾句‘題外話’。”
至聖先師笑道:“好巧不巧,應了那句老話,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呂喦有些無奈。
倒不是對至聖先師的人選不滿意,而是一旦選擇了此人,估計自己就得拿出一點什麼了。也不是心疼這點“什麼”,而是到了呂喦這種境界的修道之人,看待結緣一事,無論好壞,其實都會比較麻煩。
呂喦說道:“容貧道再看看?”
至聖先師說道:“這是什麼話,說得好像我在強迫你點頭一樣,屬於你們雙方必須你情我願的事情,退一萬步說,即便你答應了,我不得一樣問過陳平安才行,他要是不答應,我能強求啊?”
————
大雨滂沱,有人頭戴竹斗笠,身披青蓑衣,走在江邊,遇到山峰,只需腳尖一點,身形飄忽如一抹青煙,轉瞬間便來到山巔。
這條錢塘江,古名折江,又分南北兩源,支流眾多,此刻陳平安就站在那條七里瀧的口子上,舊錢塘長曹湧,如今的寶瓶洲齊渡淋漓伯,道場所在,就在附近,是一處名為風水洞的上古破碎秘境,傳聞龍氣盎然,是不少古蜀國蛟龍的收屍葬身之地。不過如今道場設置了幾層環環相扣的障眼法,尋常地仙,便是精通地理之術,手上再有一幅堪輿圖,也只會兜兜轉轉鬼打牆,不得其門而入。
陳平安刻意收斂氣機,壓制一身拳意,任由雨水敲打在身,扶了扶斗笠,遠眺一處商貿繁華的縣城,岸邊店鋪林立,建造有眾多會館,供同鄉水客行商在此歇腳、議事,岸邊除了停靠著各色商船,還有一種名為茭白船的花舫。按照本地縣誌記載,水上居住著九姓漁民,都是賤籍,不得參加科舉,不得穿鞋上岸。
他們即便離船登陸,衣衫服飾,都要與平民百姓作出區分,就像此刻光憑手中雨傘,船戶身份,便會一眼分明。
而那條老蛟道場的入口,不同於一般仙家洞府建造在僻靜山野、幽深水底,其“山門”,竟是就在那縣衙附近,恰好位於西北角那邊的玄妙觀和昭德祠之間。
青同掀起冪籬一角,看了眼那邊的,輕聲道:“傳聞這條錢塘老蛟,性情暴戾,馭下酷烈。”
陳平安點頭道:“世間江河,各有水性,就像生而為人、帶著一種從孃胎裡帶來的天性。”
比如紅燭鎮,三江匯流之地,便是玉液江水性無常,衝澹江水烈,繡花江水柔。而這條錢塘江主幹的水性如何,只說那些吟誦大潮的詩篇,就是明證。曹湧在尚未躋身元嬰之前,治理轄
境水域,手段極其嚴苛,與早期那些朝廷封正的鄰近江水正神,多有廝殺,動輒打殺水族生靈數十萬,傷稼數百里。
“這等廢話……”
老秀才停頓片刻,將碗中酒水一飲而盡,“再聽一萬遍,都不覺得煩啊。”
天事不可長,高朋滿堂散若水。
如今座上有客手霹靂,驅轉山川不費力。
舊情猶可追,山風激盪來如奔。
何似青衫御劍白雲中,俯瞰五嶽丘垤爾。
————
桐葉洲中部,鎮妖樓內,梧桐樹下。
陳平安閉目凝神,盤腿而坐,如坐心齋,夢中神遊千萬裡。
青同真身與陰神,都已經跟隨年輕隱官入夢,周遊天下,唯有陽神身外身的魁梧老者,留在原地,提心吊膽。
因為那個小陌,竟然再次呈現出巔峰姿態,將一尊虛無縹緲的法相凝為丈餘高度,白衣白髮,赤足持劍,就那麼盯著青同陽神,偶爾斜瞥一眼那棵參天古樹。
明擺著是信不過青同。只要稍有異樣,這位巔峰劍修,就要砍斷梧桐樹。
魁梧老者沒好氣道:“已是盟友,還跟防賊一樣,至於嗎?”
小陌橫劍在身前,雙指抹過粹然劍光,微笑問道:“如今劍術裴旻身在何處?”
青同搖頭道:“那場雨中問劍過後,裴旻就不知所蹤了。”
不知為何,小陌總覺得空無一人的鎮妖樓內,有些古怪。
只是他數次分出心神,巡視那片廣袤建築的角角落落,始終未能發現半點道痕。
小陌問道:“先前那些你精心設置的十二幅畫卷,都是鄒子預先安排好的,你只是照搬行事?”
青同默不作聲。
小陌又問道:“鄒子又如何收回這十二張‘答卷’?”
青同依舊不言不語。
小陌眼神冷漠,“問你話,就別裝聾作啞,非要我與你問劍才吭聲?”
青同再不敢當啞巴,神色無奈道:“我哪裡知道鄒子是怎麼想的,將來又是如何做事的,他是鄒子!鄒子又不是那種尋常的十四境修士!”
青同評論鄒子的這個說法,幾乎可謂與天同高了。
天下十四境修士,本就屈指可數,其實何來“尋常”一說?委實是這個一人獨佔陰陽家半壁江山的鄒子,太過古怪了。
青同繼而小聲嘀咕道:“說不定我們這會兒提及鄒子的名字,就是一種天地共鳴的響應了,早已落入鄒子耳中,可以完全無視重重天地隔絕。”
避諱一事,在某些山下王朝,不僅要在書中避諱皇帝君主,還要避諱家族長輩,都需要避稱其姓名、字號。而在山上,只有那麼一小撮山巔大修士,才會有此待遇,練氣士若是冒冒然口呼其名,極有可能就會立竿見影,言語無忌的練氣士,本身境界越高,就像“嗓門越大”,對方心生感應的可能性就更高。
就在此時,一直心神沉浸在夢境中的陳平安,依舊沒有睜開眼睛,只是微笑道:“我從一開始就故意方便鄒子收取答卷。小陌,還記得我們剛來此地,青同道友說了什麼?”
小陌恍然大悟。
這個青同在佈下畫卷幻境之前,一開始就問陳平安“可曾聽說過一句鄒子讖語”。
可能從那一刻起,就已經宛如天地攤開。
就像一場科舉,青同只是考場的閱卷官,真正的出題之人,以及住持考試的正總裁官,都是鄒子。
考題便是那句鄒子讖語。
所以反觀陳平安的那句破題之語,也同樣早就提筆落在畫卷紙面之上了。
正是借用鄭居中的那句話,“不當真就是了。”
這就意味著,當不當真,信不信都由你鄒子。
之後在十二座天地間,陳平安的種種言行,道心起伏,到底是否出自陳平安本心,是真是假,就像陳平安對鄒子的一場反問。
既然自家公子早有察覺,也有了應對之法,那麼小陌就不去庸人自擾了。
而且青同主動提起“”,勉強能算一種亡羊補牢的洩露天機了。
小陌只是用一種看白痴的眼神看著青同。
青同一時無言,好的,我是個白痴。
只是你小陌,又比我好到哪裡去了?
小陌笑了笑。
不巧,我是劍修。
想事情、解謎題非我所長,可要說問劍砍人,怎麼都得算我一個。
而在鎮妖樓一處殿閣頂樓廊道中。
至聖先師與純陽道人憑欄而立,不過他們雙方是以前人的身份和眼光,看待未來事,當下的小陌當然尋覓不得。
被陳平安尊稱一聲呂祖的中年道士,秉拂背劍,見狀稱讚道:“這位喜燭道友,神識還是很敏銳的。”
至聖先師點頭道:“這些飛昇境巔峰劍修,就沒哪個是吃素的。”
等到純陽真人聽到陳平安的那句言語後,一時間頗為意外,不由得感慨道:“如俗子雨雪天氣徘徊於崇山峻嶺間,一著不慎,腳步打滑,就會失足山崖間,粉身碎骨。與鄒子如此勾心鬥角,險之又險。”
至聖先師微笑道:“這就是寇名所說的‘所安者自然,所體者自解’了,當然也可以視為老秀才那句‘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如果說得再直白點,無非是日上三竿曬衣服,下雨天出門收衣服,可要是……忘了就忘了。”
純陽真人還想就這幾句話蔓延開去,藉機與至聖先師多請教一下三教學問之根祇。
不過至聖先師好像不願多聊這個,已經轉移話題,笑問道:“你久在青冥天下雲遊,就沒有偷摸去玉皇城聽寇名傳道?”
視線朦朧之間,依稀可見更早時候,有道士在梧桐樹下獨自飲酒,日斜風冷,故友不來,立盡梧桐影。
這位中年相貌的得道高真,盡得“玉樹臨風,樹大招風”之神趣。
純陽道人笑道:“旁聽過三次,不過每次都有陸掌教作陪。”
至聖先師說道:“因為陸沉當時早就預料到未來之事了,還是擔心你將來重返浩然,分走太多青冥天下和白玉京的道氣。”
純陽道人說道:“陸沉要是不曾離鄉,至少可以為浩然天下多出一個半的龍虎山。”
至聖先師微笑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牆外花開,也是開花。”
純陽道人感嘆道:“陸沉道心難測,唯獨願意對這位掌教師兄,刮目相看。”
按照陸沉當年的說法,他那師尊,是道法自然,幾近於一了。道法有多高,打架本事就有多大。
而陸沉對那位代師收徒的大師兄,同樣可謂推崇備至,從不掩飾自己當年之所以離開浩然,去往青冥天下,就是奔著與白玉京大掌教問道去的,在見到寇名之前,陸沉便對其不乏溢美之詞,“疑是沖虛去,不為天地囚”,“真人玄同萬方,我輩莫見其跡”,“一人泠然御風無所依,雙肩撓挑大道遊太虛”……
陸沉甚至一直揚言要為師兄著書立傳。筆趣庫
大概在陸沉眼中,師兄寇名,獨佔“真人”一說。
所以陸沉在成為三掌教後,對白玉京內的兩位師兄,從來只稱呼寇名為“師兄”,卻會稱呼餘鬥為“餘師兄”。
此外關於這位師兄,陸沉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奇怪言語,旁人至今無解,比如天根,一變為七、七變為九,復歸為一,假人……
純陽道人首次雲遊白玉京之時,陸沉剛剛成為道祖小弟子沒多久。
那會兒陸沉還比較“年輕氣盛”,與純陽真人說那天下道法,起於道祖,續香火於寇名,盛於我陸沉,將來蔚為大觀還與天下。
陸沉一貫遊戲人間,喜歡與俗人說俗語,與高人便說那恐驚天上人的高語。
等到純陽道人第二次造訪白玉京,陸沉就已經成功躋身十四境,有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五夢七心相”。
事實上,當時與純陽真人一同遊歷玉皇城的身邊道友,便是陸沉化身之一的那位白骨真人。
純陽道人猜測陸沉這條大道之一,比如五夢之外的七心相,極有可能是脫胎、證道於大掌教寇名的那句“一者,形變之始也,一變為七”。
這種事情,在山上雖不多見,但確實是有一些先例的,就像前人提出了好似懸在空中的某個假想,荒誕不經,空中閣樓,之後偏偏有人真就做成了。
至聖先師輕拍欄杆,緩緩道:“寇名要是早生幾年,不敢說天下十豪之一是囊中物,在那候補當中,必然有一席之地。”
當世關於最早締造出“無境之人”的道法源頭,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來源於西方佛國,追本溯源於“無無”一說,一種便是出自白玉京大掌教寇名的“行乎萬物之上,蹈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
又因為此說的緣故,青冥天下某些登高望遠的得道之士,總覺得白玉京大掌教的道法,時常“似與佛經相參”,偶爾“又與儒法相近”。
只是他們出於對大掌教的尊重,這種有大不敬嫌疑的想法,自然不會對外宣之於口,只在山巔好友之間,閒聊時提幾句。
青冥天下有本流傳頗廣的志怪小說,無名氏所著,名為《述異志》,說遠古有一位得道真人,常在立春日泠然御風遠遊天下,立秋日則返歸風之窟穴,風至則人間草木生髮,去則天下草木搖落。
這位看上就很孔武有力的高大老人,轉頭笑問道:“你覺得未來如果也有類似天下十豪的說法,先前鄒子評選出來的數座天下年輕十人和候補十人,總計二十二人,有幾人能夠登榜?”
純陽道人思量片刻,說道:“在貧道看來,至多二成,能夠登評。而且在這之前,一場各有機緣造化的爭渡,沒有個千年光陰,恐怕很難塵埃落定,除了五彩天下的寧姚,以及蠻荒共主斐然,因為他們已經名正言順,其餘眾人,誰都不敢說自己一定能夠勝出。”
言下之意,大概就是隻有四五個年輕人,可以成功躋身“最山巔”的那十五六人之列。
純陽道人此語,其實又有一個更深層的含義,那就是如今數座天下的十四境修士當中,必然有人會落選。
這還要加上某些飛昇境圓滿修士的跨步登高,各自合道,一樣會擠佔掉幾個名額。
至聖先師打趣道:“純陽呂喦,怎麼都得算一個吧?”
純陽道人卻搖頭道:“貧道是散淡人,就不湊這個熱鬧了,想要從小處覓大道。”
至聖先師似乎半點不覺得奇怪,問道:“只因為覺得至道不可以情求,故而打算慧劍斬情絲?選好道場了?”
純陽道人點點頭,“選好了,就怕去得出不得,就此淪陷其中,萬劫不復,所以可能還需至聖先師幫忙挑選一人,稍稍護道,只在關鍵時刻,說幾句‘題外話’。”
至聖先師笑道:“好巧不巧,應了那句老話,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呂喦有些無奈。
倒不是對至聖先師的人選不滿意,而是一旦選擇了此人,估計自己就得拿出一點什麼了。也不是心疼這點“什麼”,而是到了呂喦這種境界的修道之人,看待結緣一事,無論好壞,其實都會比較麻煩。
呂喦說道:“容貧道再看看?”
至聖先師說道:“這是什麼話,說得好像我在強迫你點頭一樣,屬於你們雙方必須你情我願的事情,退一萬步說,即便你答應了,我不得一樣問過陳平安才行,他要是不答應,我能強求啊?”
————
大雨滂沱,有人頭戴竹斗笠,身披青蓑衣,走在江邊,遇到山峰,只需腳尖一點,身形飄忽如一抹青煙,轉瞬間便來到山巔。
這條錢塘江,古名折江,又分南北兩源,支流眾多,此刻陳平安就站在那條七里瀧的口子上,舊錢塘長曹湧,如今的寶瓶洲齊渡淋漓伯,道場所在,就在附近,是一處名為風水洞的上古破碎秘境,傳聞龍氣盎然,是不少古蜀國蛟龍的收屍葬身之地。不過如今道場設置了幾層環環相扣的障眼法,尋常地仙,便是精通地理之術,手上再有一幅堪輿圖,也只會兜兜轉轉鬼打牆,不得其門而入。
陳平安刻意收斂氣機,壓制一身拳意,任由雨水敲打在身,扶了扶斗笠,遠眺一處商貿繁華的縣城,岸邊店鋪林立,建造有眾多會館,供同鄉水客行商在此歇腳、議事,岸邊除了停靠著各色商船,還有一種名為茭白船的花舫。按照本地縣誌記載,水上居住著九姓漁民,都是賤籍,不得參加科舉,不得穿鞋上岸。
他們即便離船登陸,衣衫服飾,都要與平民百姓作出區分,就像此刻光憑手中雨傘,船戶身份,便會一眼分明。
而那條老蛟道場的入口,不同於一般仙家洞府建造在僻靜山野、幽深水底,其“山門”,竟是就在那縣衙附近,恰好位於西北角那邊的玄妙觀和昭德祠之間。
青同掀起冪籬一角,看了眼那邊的,輕聲道:“傳聞這條錢塘老蛟,性情暴戾,馭下酷烈。”
陳平安點頭道:“世間江河,各有水性,就像生而為人、帶著一種從孃胎裡帶來的天性。”
比如紅燭鎮,三江匯流之地,便是玉液江水性無常,衝澹江水烈,繡花江水柔。而這條錢塘江主幹的水性如何,只說那些吟誦大潮的詩篇,就是明證。曹湧在尚未躋身元嬰之前,治理轄
境水域,手段極其嚴苛,與早期那些朝廷封正的鄰近江水正神,多有廝殺,動輒打殺水族生靈數十萬,傷稼數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