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番外(二)
2022年七月的某一天, 經鴻認識的財經記者聯繫到了經鴻父子,說想寫一寫泛海集團這25年來的發展史,出一本書, 傳記類。他打算用數年時間寫一套《中國互聯網公司浮沉史》,其中“泛海”是第一本,內容將是泛海集團1997年到2022年這25年間的歷史。他說,到了2047年, 如果他和泛海依然還都活著的話, 他就再寫下個25年。
該記者還對經鴻他們說,本書不會吹捧、吹噓,那與他的本意相違背。他會完完整整地還原與評價圍繞泛海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比如泛海曾經的失敗、曾經的掙扎、身上的爭議、負面的批評……他希望能借這一套書,借數家企業的發展,讓讀者們更加了解中國的互聯網行業, 瞭解那些產品、那些需求, 也瞭解那些競爭、那些齟齬。整個行業狼煙四起, 各大公司合縱連橫,而精彩紛呈的故事下是整個行業的25年。聚光燈下,中國的互聯網行業有特殊性,獨一無二。
經鴻其實無所謂, 將這事兒給經海平以及蔣梅來決定。
也許因為病過一場, 經海平的心態其實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一次, 對“總結泛海的發展史”, 他竟表現出了極大興趣。這財經記者文筆很好、觀點成熟,經海平似乎也希望泛海集團的這25年——同時也是他自己的這25年, 被整理成一本書。畢竟, 泛海與他, 早已互相楔入骨血。
於是經鴻答應了。
“經總,”財經記者道,“對近5年,也就是2017年到2022年的這五年,我這還有很多問題必須得采訪採訪您。我整理一下采訪大綱,咱們之後再約個時間,您看怎麼樣?”
經鴻說:“行。”
至於之前的那20年,對方採訪的對象自然是他的父母。
對方又道:“那,我如果需要再採訪一下泛海的其他高管,比如某個產品的負責人或者某個產品的提案者,也希望經總行個方便哈。”
於是經鴻又說:“行。”
為了父親的期望,他自然願意做到最好。
兩星期後那位記者的採訪提綱就發過來了,非常長也非常細,經鴻坐在餐桌前面一行一行地看下去,手指滑著電腦觸屏,骨節優美。
周昶端著杯子走過來,問:“那本傳記的提綱?”
“對。”經鴻問,“他好像也要寫清輝吧?第二本。”
周昶說:“是。”
經鴻沒回頭,繼續問:“老周總答應了麼?”
周昶失笑:“他那性格,會不答應?”
“也是。”經鴻也笑了,“但老經總比較認真。到時候非常可能一個字兒一個字兒地進行核對,再一個字兒一個字兒地進行修改。哪本書先上市還真不一定。”
周昶沒回答,他將杯子放在一邊,兩手撐在經鴻兩側的桌沿兒上,微微躬腰,像將經鴻攬在懷裡一般。經鴻只覺得頭頂的燈都被周昶高大的身材遮住了些,光線瞬間變暗了。
周昶看著經鴻屏幕,念著採訪大綱:“被做空時的反應……與清輝‘互聯互通’的溝通過程與細節……‘天平超市’獨立出去時的心情……泛海發佈q1財報後的故事……被行政令威脅下架時的想法……中美針對上市公司審計底稿進行談判時,有沒有做過‘退市’的準備……”
“邊兒去。”經鴻帶著一點京腔,還省了個字,他穿著白色浴袍,“別抄我的。”
“那怎麼辦。”周昶嘆道,“發現別人有答案,就想抄抄。”
“是麼,”經鴻隨意搭著腔,他完全可以一心兩用,“難道咱們小周總上學時,一直上學一直抄?”
“那倒也不是。”周昶竟然大方承認了,“小學六年確實是一直上學一直抄。但進了初中和高中後我就連抄都不想抄了,沒寫過任何作業。老師也沒什麼招兒,只能請家長。我爸支持我,不怕的。當然了,就算不支持,他們同樣也沒什麼招兒,又不能扔了我不是?”
經鴻:“…………”
他算了算,那個時候清輝集團還沒創辦或者剛剛創辦,周不群就支持兒子不寫作業了。
什麼人啊。
“不過只到高中為止。”周昶又說,“到了大學,就認真了下,否則畢不了業。再後來到了公司,就更認真了下,否則升不了職。”
“那也是你自己願意。”經鴻嘆道,“事實上,打出生起,就沒任何人治得了你。”
“哪裡沒有。”周昶垂著睫毛,看著經鴻,“你不就能拿捏住我?”
“我可不認為自己真能拿捏住你。”經鴻仍然看著屏幕,“依然要你自己願意。你自己‘願意’的前提完全就是——”
話到這裡經鴻停住了,周昶聲音低沉,問:“是什麼?”
“……”經鴻揚起頸子,頭枕在椅背上,望向週上方周昶的眼睛,道,“你喜歡我?”
周昶唇角一撩,指尖撫過經鴻的喉結,而後抬著經鴻的下頜,一躬身,在他唇上吻了一下,道:“是深愛你。”
一吻之後,周昶推著經鴻肩膀讓經鴻又坐直了,道:“行了行了,不抄你的。”
“就該這樣。”經鴻同意周昶說的,“自己回答自己的。你回答你的我回答我的,誰也別參考誰的。”
周昶覺著好笑似的:“嗯。”
寫傳記的財經記者還想要一些特殊照片。
經鴻挑了挑,最後發了幾張過去。
…………
那位知名財經記者的書竟然寫得很快。
然而正如經鴻所預料的,因為經海平為人認真,最後泛海集團那本傳記完成時間比預期的晚,只比清輝集團的傳記早上市了兩個多月。
泛海傳記的書名叫作《泛海25年》,整本書共分為四卷。
第一卷是《創業》,第二章是《出發》,第三章是《割據》,第四卷是《新紀元》。每卷又分數個章節,比如《出發》一卷中,就有《痛苦的掙扎期》,也有《意外的拯救者》……經鴻細細翻了一遍,發現那個財經記者寫的總體是客觀公正的,而且,就如對方之前強調的,圍繞泛海的爭議、批評,他也一併寫出來了,比如與清輝互相屏蔽,等等,且明顯秉持批評態度。
而且,很明顯地,對方對經海平不大感冒,甚至認為有點虛偽,反而是對經海平的妻子蔣梅大加讚賞。對經海平的“不大感冒”,在遊戲的那一章中尤為具體尤為犀利,因為經海平自稱是“儒商”,但在泛海的危難之時,卻選擇了款高致癮的網絡遊戲來當救兵。
整本書的最後一卷《新紀元》講的就是“經鴻時代”。
這一卷中,那位記者用了一定篇幅來寫“經鴻、周昶二人幾乎是同時接班”。
而這一卷的序章裡,記者也透露了些“無人知道的前塵往事”。
他寫道:
【說到經鴻,就不能不提周昶。經鴻、周昶兩個人非常相像,名校畢業、履歷輝煌,專業上面選“計算機”,而且一路讀到博士,連學校都是競爭對手——一個是灣區的斯坦福,另一個是加州大學伯克利。他們二人同年出生,一切似乎都驗證了:他們將是一生宿敵。事實上,二人手段也非常相像,且似乎都有非常強的“持槍者心態”——當他們面對對手時,尤其是面對對方時,便會顯得異常興奮,手段也顯得尤為精彩。而當他二人在某領域找不到競爭對手時,則多少懶散了些。】
【事實上,經鴻透露,他與周昶的首次交鋒,並不是在泛海清輝,而是在一次商業大賽上,那年他們22歲。
那次大賽的主題是“限時售賣紙杯蛋糕”,經鴻率領學校團隊,周昶同樣。那一次大賽官方提供了兩個不同的方案——售賣低端蛋糕以及售賣高端蛋糕,低端要賣四個小時,必須進行團隊輪換,高端則只需兩個小時,無需進行團隊輪換,等於團隊多一個人,而經鴻、周昶二人卻制定了同樣的策略:假裝想要高端蛋糕,逼迫對方進行競價,而後再假裝“輸掉”那個競價,退出競爭,讓對方帶著負擔進入比賽,自己則拼執行力。因為雙方完全同頻,大會官方最後只能採用抽籤的方式。那場比賽經鴻贏了,因為周昶收到一張假-鈔。可也許,那個時候,經鴻贏得“不痛快”、周昶輸得“不甘心”的狀態,就已經墊定了他們一生的基調。此後十年,他們二人可能都在期待、等待著再次對決。
縱觀2017到2022這五年,因為二人過於相似,戰鬥總是有輸有贏,也許,他們之間的“輸贏”,要到二人中的一個離開自己的公司時,外人才能蓋棺定論。】
後面,記者一章章地梳理了泛海集團的這五年:
經鴻接連推出幾個起家產品的新功能,尋求到了新增長點;金融業務推廣“貸款”,將泛海的營收等等拉上了個新的臺階;遊戲業務擴到海外,對saint games的惡意收購堪稱教材經典案例;投資方面眼光獨到,“非馳汽車”是重頭戲……新技術上,ai方面戰果豐碩——拿到mind medicine的核心技術,合作藥企、研發藥物,已經獲得數項大獎,而得到mind medicine的過程同樣是個經典商業案例……雲計算也增長迅速,雲教育和雲辦公都與清輝紛爭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