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祭天后夏收(二更合一,265萬營養液...)
雪姬嘆氣:"他們大概是在笑話你太子兄長。"
成蟜滿臉不敢置信:"兄長那麼厲害,君父和丞相怎會嘲笑兄長?!"
雪姬揉了揉成蟜的小腦袋,心裡感慨了一聲現在政兒的頭髮束了起來,不好揉了:"政兒再厲害,也是晚輩。長輩想要嘲笑欺負晚輩,他又能如何?"
雪姬有些愁。朱襄不在這裡,自己不能像良人一樣,直接與君上和兄長爭論,維護政兒。要如何才護得住政兒?向華陽太后說說?找荀子求助?還是隻能私下安慰政兒?
雪姬想了許久,想不出好用的法子,只能先將此事記下,給良人寫信送去。
成蟜靠在雪姬懷裡,雙手抱住與身體相比,比例較大的圓溜溜腦袋,一副完全傻掉的模樣。
他一直以為太子兄長無所不能,原來太子兄長還是會被君父和丞相嘲笑嗎?
原來君父不只是嘲笑自己,連超超超級厲害的太子兄長也逃不過君父的嘲笑?
那自己還努力什麼啊?連太子兄長都逃不過!
成蟜第一次在心中種下了"開擺"的種子。
。。。。
朱襄不知道他那叛逆外甥已經又在心裡記了他很多筆賬。
他記崽崽黑歷史日記,崽崽記仇,這很合理。
轉眼間五月又到。
去年這時廣陵城周圍的農人流著淚把快要豐收的水稻割掉,帶著家人東逃西竄,惶惶不安。
今年廣陵城又遇到風調雨順,水稻豐收。
農人站在田埂上,看著比去年更廣袤的水稻田,忍不住抹起了眼淚。
陳啟仍舊是廣陵縣令。
秦王來了詔令,他已經轉正了。
他站在朱襄身邊,看著農人佈滿溝壑的深褐色臉上涕泗橫流,很醜,又很令人動容。
陳啟哽咽道:"又豐收了。"
朱襄卻很冷靜:"現在還不一定豐收,得看老天賞不賞臉。如果在水稻收穫的時候來一場大雨,水稻就會爛在地裡。"
即使在現代,有了諸多科技加成,種地仍舊是靠老天爺賞飯吃的活。
如果水稻小麥灌漿的時候遭遇連綿大雨,很可能就面臨絕收。
只是現代有更好的賑災機制,也能更迅速地搶收已經成熟的糧食,還能將被雨淋溼的糧食及時送去烘乾,所以不會爆發糧食危機。
但這只是對於整個國家大層面上而言,一時的風不調雨不順不會對糧食豐收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對於一家一戶而言,絕收就是絕收,損失就是損失,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戰國時,就算辛苦了一整個糧食生長季節,已經看到了水稻田變成金色的海洋,但就那麼一兩日不合時宜的雨,就能摧毀一切。
陳啟被朱襄這幾句話嚇得眼淚都不敢掉了。
他看看天空,忐忑不安道:"要不要祭天,求求老天開開眼?"
朱襄冷漠道:"如果老天能開眼,亂世就不會到來。與其指望老天垂憐,不如做好準備。我已經命人抓緊打造新的收割工具,建造好了糧倉。你領人起窯,若收割時下雨就用來烘糧食,之後可以用來燒磚。"
陳啟道:"柴火可能不夠。"
朱襄沉思了許久,道:"秸稈可以用來燒火。缺的部分,李牧會從南方運來樹木。"
南越山中有很多樹,只要李牧稍稍給一點糧食布帛,百越部落就會指揮他們的奴隸砍樹賣錢。
百越樹砍多了會加劇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和河流堵塞。但朱襄只能照顧自己眼前的這一片地,其他地方的人,他只能說對不住了。
給百越造成的爛攤子,就留給後世人去補救吧。現在百越人少,應該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朱襄現在越來越"灑脫"了。
陳啟鬆了一口氣,但還是不安:"真的不祭拜老天?"
朱襄看著陳啟忐忑的神情,在心裡嘆了口氣,道:"祭天安民心,或許也有用。我不太瞭解祭祀的事,浮丘。"
"在。"浮丘恭敬應道。
"你與陳縣令商量一下如何祭天,簡單一些。現在廣陵什麼都缺,心誠即可,我想天神應該不會在意一些虛禮。"朱襄道,"你們決定好後,我親自祭天。"
浮丘立刻激動道:"學生遵命!"
身為儒生,誰不想主持重大儀式?浮丘躍躍欲試。
朱襄讓浮丘和陳啟商量,自己則去忙碌夏收和夏種的事。
水稻收割之後要立刻種植秋稻,一日都不能耽誤。
水稻能養活中國億萬人口,靠的就是農人不間斷的辛勤勞動。用後世的話來說,水稻種植是最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只有最勤勞的民族,才會種出產量最高的水稻。
陳啟等朱襄走遠之後,才小聲對浮丘詢問道:"長平君好像不太樂意敬神啊,是因為我們敬的是楚國的神嗎?"
陳啟有些擔憂。雖然廣陵現在已經完全投向秦國,但民間根深蒂固祭拜鬼神的傳統,一時半會兒難以轉變成秦國的不熟悉的神靈。長平君是不是因此不滿?
浮丘道:"朱襄公哪是如此狹隘的人?世間聖人都是敬鬼神但遠鬼神,朱襄公也一樣。朱襄公在咸陽城時曾與方士約鬥,在雲夢澤曾親率大軍破山伐廟,斬殺害人鬼神。"
浮丘臉上浮現出懷念和敬佩的神色,道:"對聖人而言,他們尊敬愛護黎民蒼生的神靈,斬殺禍害黎民蒼生的神靈。神靈或許厲害,但在他們心上,遠遠不及蒼生的重量。所以朱襄公會祭天祭神,但不會太在意神靈會做什麼。他只相信蒼生自己。"
浮丘起了談興,又說起朱襄和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平原治水一事,截流,移山,開渠......這一項項只會在神話中出現的壯舉,在成都平原上一一實現。
"說來吳越之地是禹皇的故鄉,會稽山就是禹皇的陵墓。大禹治水,也是不靠上蒼靠蒼生啊。"浮丘道。
這個時代的消息閉塞還是太嚴重了,朱襄那些壯舉,六國上層的士人能探聽一二,如陳啟這等地方上的士人,知道的確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