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 作品
第四十五章 東華門外唱名
大家要看清哦,參試考生的午餐規格比考官簡單,每人饅頭兩個,湯一碗。那些酒、羊、火腿、鹿肉什麼的全是給考官吃的。
此外,設受卷官四人、彌封六人、收掌四人、印卷二人、填榜十二人,均有內閣、翰林院、詹事府、光祿寺、鴻臚寺、禮部等衙門派出。
殿考一直到當日下午結束。《明會典》有載:“諸舉人對策畢,詣東角門納卷而出。”即殿考當日下午答策完畢,諸舉人到東角門納卷,而後由此門而出。
皇帝臨軒親策,是皇帝重視殿試策士的體現,同時對殿試考生起到一種鼓舞與激勵的作用。考生不是講究師承嗎?皇帝親臨主考,也就是皇帝才是考生的坐師。加之體現了森嚴等級性的殿試儀式,皇帝在向考生彰顯天威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向考生強調了天子的至高地位。
殿試次日,在文華殿內,收掌官從箱內取出試卷,按官階高低分佈於讀卷官面前,大約每人三十卷,卷背粘籤,上書讀卷官姓氏,不書名。讀卷官閱後,按五等標識試卷,即:圈、尖、點、直、叉。讀卷官註明標識後,在輪閱其他讀卷官閱過之卷,稱為“轉桌”。每個讀卷官將所有試卷輪閱完後,即送首席讀卷官總核。進行綜合評議,個人皆可發言。得圈多的試卷必列前位。
讀卷官進殿後,依次跪至御前向皇帝朗讀所持試卷。朗讀完畢,將試卷交給司禮監官,再由司禮監官將試卷放到御案之上,以便皇帝御覽親批。讀滿三卷後,皇帝或將此三卷直接選為一甲人選,確定名次,或由皇帝決定再進讀幾卷。皇帝至養心殿西暖閣,閱讀卷官所呈前十名試卷,欽定名次後,召讀卷官入殿,拆開彌封,用硃筆填寫一甲三名次序,再書二甲七名,隨後傳前十名引見,稱之為“小傳臚”。
十名以後之卷,讀卷官到內閣拆開彌封,依閱卷時所排名次於卷面書第二甲、第三甲及第幾名字樣,最後,按名次填榜,稱為“金榜”。自皇帝升殿前,至傳臚完畢,每一個步驟都有固定的禮制。傳臚的內容,則為宣佈殿試考生排名情況,賜各位貢士“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具體為賜一甲進士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榜用黃紙,表裡二層,令中書四人寫小金榜,另外四人寫大金榜。小金榜存於大內,大金榜蓋印皇帝之寶,待到傳臚日張掛於天安門外。以示天下,“順天府官用傘蓋儀從,送狀元歸第”。
自宋太祖確立殿試製度,由皇帝本人遴選士子,給予中舉士子\"天子門生\"的榮譽,加上由皇帝唱名賜第,都表達出宋朝立國之初\"興文教\"的導向,加強對及第進士的重視和恩寵,自然就能籠絡住這些天下精英。這些人是能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的人才,而不是對江山社稷有威脅的統兵將帥。
唱名的場面很浩大,但並不在東華門,明朝沿用了宋朝的唱名步驟,只是通過東華門傳向了大宋的四面八方。因為東華門是大宋皇城的東門,而東華門外就是都城汴梁的最繁華所在,這裡就是大宋的中心。
到了明朝這一說法沒有改變,唱名東華門成為進士及第的一種榮耀,唱名之日,皇帝坐於殿內龍椅之上,宰執、中書、殿試官等大臣分列於殿內,新進士和其餘大臣則在殿外等候。貢院的考試官,也就是科舉全程中涉及到的工作人員,如知舉官、南省點檢試卷、諸科出義考試官等,在此時也和在殿試時一樣,須在殿外當值。
此外,設受卷官四人、彌封六人、收掌四人、印卷二人、填榜十二人,均有內閣、翰林院、詹事府、光祿寺、鴻臚寺、禮部等衙門派出。
殿考一直到當日下午結束。《明會典》有載:“諸舉人對策畢,詣東角門納卷而出。”即殿考當日下午答策完畢,諸舉人到東角門納卷,而後由此門而出。
皇帝臨軒親策,是皇帝重視殿試策士的體現,同時對殿試考生起到一種鼓舞與激勵的作用。考生不是講究師承嗎?皇帝親臨主考,也就是皇帝才是考生的坐師。加之體現了森嚴等級性的殿試儀式,皇帝在向考生彰顯天威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向考生強調了天子的至高地位。
殿試次日,在文華殿內,收掌官從箱內取出試卷,按官階高低分佈於讀卷官面前,大約每人三十卷,卷背粘籤,上書讀卷官姓氏,不書名。讀卷官閱後,按五等標識試卷,即:圈、尖、點、直、叉。讀卷官註明標識後,在輪閱其他讀卷官閱過之卷,稱為“轉桌”。每個讀卷官將所有試卷輪閱完後,即送首席讀卷官總核。進行綜合評議,個人皆可發言。得圈多的試卷必列前位。
讀卷官進殿後,依次跪至御前向皇帝朗讀所持試卷。朗讀完畢,將試卷交給司禮監官,再由司禮監官將試卷放到御案之上,以便皇帝御覽親批。讀滿三卷後,皇帝或將此三卷直接選為一甲人選,確定名次,或由皇帝決定再進讀幾卷。皇帝至養心殿西暖閣,閱讀卷官所呈前十名試卷,欽定名次後,召讀卷官入殿,拆開彌封,用硃筆填寫一甲三名次序,再書二甲七名,隨後傳前十名引見,稱之為“小傳臚”。
十名以後之卷,讀卷官到內閣拆開彌封,依閱卷時所排名次於卷面書第二甲、第三甲及第幾名字樣,最後,按名次填榜,稱為“金榜”。自皇帝升殿前,至傳臚完畢,每一個步驟都有固定的禮制。傳臚的內容,則為宣佈殿試考生排名情況,賜各位貢士“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具體為賜一甲進士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榜用黃紙,表裡二層,令中書四人寫小金榜,另外四人寫大金榜。小金榜存於大內,大金榜蓋印皇帝之寶,待到傳臚日張掛於天安門外。以示天下,“順天府官用傘蓋儀從,送狀元歸第”。
自宋太祖確立殿試製度,由皇帝本人遴選士子,給予中舉士子\"天子門生\"的榮譽,加上由皇帝唱名賜第,都表達出宋朝立國之初\"興文教\"的導向,加強對及第進士的重視和恩寵,自然就能籠絡住這些天下精英。這些人是能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的人才,而不是對江山社稷有威脅的統兵將帥。
唱名的場面很浩大,但並不在東華門,明朝沿用了宋朝的唱名步驟,只是通過東華門傳向了大宋的四面八方。因為東華門是大宋皇城的東門,而東華門外就是都城汴梁的最繁華所在,這裡就是大宋的中心。
到了明朝這一說法沒有改變,唱名東華門成為進士及第的一種榮耀,唱名之日,皇帝坐於殿內龍椅之上,宰執、中書、殿試官等大臣分列於殿內,新進士和其餘大臣則在殿外等候。貢院的考試官,也就是科舉全程中涉及到的工作人員,如知舉官、南省點檢試卷、諸科出義考試官等,在此時也和在殿試時一樣,須在殿外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