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 作品
第六十六章 多事之秋
闕門下的動靜內宮早就知道了,朱祁鎮也有點急了,因為有內官報,闕門外不光是學生,還有許多朝臣不下百位,也在聲援,不時只聽見登聞鼓響起,隨後有內官手捧闕書而來,此疏痛陳門達一切納賄情狀,要求皇上斬之。
錦衣衛本就是檢察百官的機構,所以做官的無不痛恨,加上門達的作為,更加難以容忍,這一次學生上闕,得到了百官的支持。
午門口三法司正在斷案到了最後關頭,也聽到了登聞鼓又響起,明知道袁彬一案不可信,不敢報告皇上,更別說李賢接受大臣陸瑜的賄賂,助其升任刑部尚書。純屬無稽之談。可是朱祁鎮頗感疑惑,以至於在半年內都沒有下達陸瑜升官的詔命。
朱祁鎮正頭痛著登聞院外這批學生該怎麼辦時,又聞聽登聞鼓響起,朱祁鎮火大了,到底出了什麼事,快快報來,有內官連滾帶爬前來道:“貢院大火!”
原本遊行伏闕的一幫子書生,看到一個衙差火急火燎地直奔登聞鼓,雙手輪番連續敲了起來,隨即一扔鼓錘道“貢院大火”,登時人群就炸了,把那些遊行用的小旗、橫幅全扔地上,一鬨而散,前去貢院看熱鬧去了。
午門口也一樣,剛判為乃坐袁彬絞輸贖,楊壎論斬。很明顯三法司畏於門達而不敢有所表示,在向皇帝做報告時,含含糊糊,模稜兩可。 又聽到登聞鼓連續地急響,有人喊道:“此判不公,三次鼓聲在鳴冤。”正有了登聞院的一出鬧劇,最終報請朱祁鎮以楊壎監禁、袁彬貶調南京收尾,而李賢得以保全。
天順七年的這場貢院大火,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損失,也給士大夫階層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大家悲痛萬分的絕不是貢院被焚燬,而是那些應考的舉子,寒窗苦讀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本來有機會科舉高中一展宏圖,為國為民做出貢獻,誰知竟頃刻間灰飛煙滅,焉知其中會不會有傑出的人才,而今卻屍骨無存…… “回祿如何也忌才,春風散作禮闈災。碧桃難向天邊種,丹桂翻從火裡開。豪氣滿場爭吐焰,壯心一夜盡成灰。曲江勝事今何在,白骨稜稜漫作堆”。
貢院發生火災。御史焦顯鎖其門,燒殺舉子九十餘人。朱祁鎮命下禮部左侍郎鄒幹、郎中俞欽、主事張祥、御史唐彬、焦顯於獄。
在沉痛悼念之時,詔命是年八月補行會試,並贈被焚之貢士皆賜進士出身。賜所有遇難的考生以進士的功名,並由朝廷出資,在朝陽門外修築墳冢,立起“天下英才之墓”的墓碑。也是不得不為之,要不然文人要造反了。朱祁鎮只能安撫。
發生瞭如此重大的悲劇,禮部相關的負責官員卻繼續尸位素餐,不肯改造貢院或加強防火措施,《茶餘客話》記載,正德三年再一次“貢院火起”,好在這次火災發生在會試完畢之後,沒有引起人員傷亡,而更為奇葩的是,“二十七日又火”,不僅把貢院內的至公堂燒塌了一半,而且居然還把考生的檔案也給燒沒了……可能有人會問,貢院內為什麼會如此容易著火呢?其實這是多種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首先是貢院內的物品:搭建考棚的木板和蘆蓆就不必說了,都是易燃之物,而會試是在農曆二月舉行,這時天氣依然寒冷,貢院裡為了取暖,每間考棚裡都要設置火盆,整個會考期間,考生都要住在考棚裡吃喝拉撒,所以在考棚周圍設置有烹茶熱飯的爐灶,明代考生又多有抽菸的嗜好,晚上寫卷子還必然會用到蠟燭,這一切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火種”,兼之京城的農曆二月依然是大風肆虐的時節,一旦起火就是“火燒連棚”。
錦衣衛本就是檢察百官的機構,所以做官的無不痛恨,加上門達的作為,更加難以容忍,這一次學生上闕,得到了百官的支持。
午門口三法司正在斷案到了最後關頭,也聽到了登聞鼓又響起,明知道袁彬一案不可信,不敢報告皇上,更別說李賢接受大臣陸瑜的賄賂,助其升任刑部尚書。純屬無稽之談。可是朱祁鎮頗感疑惑,以至於在半年內都沒有下達陸瑜升官的詔命。
朱祁鎮正頭痛著登聞院外這批學生該怎麼辦時,又聞聽登聞鼓響起,朱祁鎮火大了,到底出了什麼事,快快報來,有內官連滾帶爬前來道:“貢院大火!”
原本遊行伏闕的一幫子書生,看到一個衙差火急火燎地直奔登聞鼓,雙手輪番連續敲了起來,隨即一扔鼓錘道“貢院大火”,登時人群就炸了,把那些遊行用的小旗、橫幅全扔地上,一鬨而散,前去貢院看熱鬧去了。
午門口也一樣,剛判為乃坐袁彬絞輸贖,楊壎論斬。很明顯三法司畏於門達而不敢有所表示,在向皇帝做報告時,含含糊糊,模稜兩可。 又聽到登聞鼓連續地急響,有人喊道:“此判不公,三次鼓聲在鳴冤。”正有了登聞院的一出鬧劇,最終報請朱祁鎮以楊壎監禁、袁彬貶調南京收尾,而李賢得以保全。
天順七年的這場貢院大火,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損失,也給士大夫階層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大家悲痛萬分的絕不是貢院被焚燬,而是那些應考的舉子,寒窗苦讀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本來有機會科舉高中一展宏圖,為國為民做出貢獻,誰知竟頃刻間灰飛煙滅,焉知其中會不會有傑出的人才,而今卻屍骨無存…… “回祿如何也忌才,春風散作禮闈災。碧桃難向天邊種,丹桂翻從火裡開。豪氣滿場爭吐焰,壯心一夜盡成灰。曲江勝事今何在,白骨稜稜漫作堆”。
貢院發生火災。御史焦顯鎖其門,燒殺舉子九十餘人。朱祁鎮命下禮部左侍郎鄒幹、郎中俞欽、主事張祥、御史唐彬、焦顯於獄。
在沉痛悼念之時,詔命是年八月補行會試,並贈被焚之貢士皆賜進士出身。賜所有遇難的考生以進士的功名,並由朝廷出資,在朝陽門外修築墳冢,立起“天下英才之墓”的墓碑。也是不得不為之,要不然文人要造反了。朱祁鎮只能安撫。
發生瞭如此重大的悲劇,禮部相關的負責官員卻繼續尸位素餐,不肯改造貢院或加強防火措施,《茶餘客話》記載,正德三年再一次“貢院火起”,好在這次火災發生在會試完畢之後,沒有引起人員傷亡,而更為奇葩的是,“二十七日又火”,不僅把貢院內的至公堂燒塌了一半,而且居然還把考生的檔案也給燒沒了……可能有人會問,貢院內為什麼會如此容易著火呢?其實這是多種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首先是貢院內的物品:搭建考棚的木板和蘆蓆就不必說了,都是易燃之物,而會試是在農曆二月舉行,這時天氣依然寒冷,貢院裡為了取暖,每間考棚裡都要設置火盆,整個會考期間,考生都要住在考棚裡吃喝拉撒,所以在考棚周圍設置有烹茶熱飯的爐灶,明代考生又多有抽菸的嗜好,晚上寫卷子還必然會用到蠟燭,這一切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火種”,兼之京城的農曆二月依然是大風肆虐的時節,一旦起火就是“火燒連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