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 作品
第八十三章 京師饑荒
這就意味著章子俊將成為內閣成員,在明朝一共有6個大學士稱號,分別為“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統稱為殿閣大學士,一般都由內閣成員兼領,所以也被程為輔臣。大學士職位並不高為正五品,可往往是具有內閣成員擔任,所以含金量特別高,屬於最清貴的官職。
首先反對的是剛入閣不久的萬安,萬安以禮部待郎、兼翰林學士,入閣,如果章子俊用文淵閣大學士再入閣,必將把自己擠出內閣,所以聯絡了宮中內官永昌的養子、同榜進士李泰,一起反對,章子俊對升官什麼的不感興趣,主要是借用此次高產糧食朝臣們對自己的支持,把鍊鐵工坊另成立科技部作鋪墊。 所以內閣上書把章子俊的訴求成立科技部連同申報爵位“平安伯”,又加官為文淵閣大學士,一併送入內廷,讓朱見深審批。
本來已經妥妥的事,結果在內官永昌搞鬼下和內閣幾個來回的推來推去之間,沒了結果。
沒結果後,首先最急的還是朝臣們,反而章子俊早就說了,封什麼爵位,什麼官職不重要,重要是為大明著想,讓老百姓都有飯吃。多麼撲實的話語啊,多麼崇高的個人操守,不為已,不為身後名,乃真君子也。
可是當工部、戶部讓章子俊索要糧種時,章子俊卻說道:“朝中奸佞當道,風不調雨不順,如果給了種子,只怕會惹怒神靈,引起更大災荒,觀之,慎之。”
反正我不急,自己的訴求沒有達到,上至皇上,下到朝臣,如果大明把最需要的高產糧種拒之而無所作為的話,就證明沒有必要繼續下去了,章子俊趕緊去尋找一方能平安的安居之所,帶著老婆孩子,好好地過一生算了。沒有必要呆在這種地方跟古人爭權奪利。
時間過的很快,前一陣高產糧的事幾乎大家已經忘了,因為朝廷現在正在把精力用在征討韃靼上了,韃靼數萬人自雙山堡分五路入寇,朱見深命撫寧候朱永佩平虜將軍印充總兵官,都督劉玉劉聚充左右副總兵,太監傅恭顧恆監軍,右副都御史王越參贊軍務,以京兵萬人,宣府大同兵各五千人往延綏征討韃靼,並命延綏寧夏總兵巡撫等官悉聽朱永調動。
不想南直隸數縣發生水災,五月,京師、山東、河南大旱,夏麥無收,秋糧不能播種,六月,順天府、河間府、永平府復又大水,如此旱澇相接,民食草木幾盡。
到了八月,朱見深下詔天下,命免各災區所欠稅糧、馬匹、子粒、食鹽以及各項雜役,赦免囚徒,詔令各地有司盡力賑撫,以免生事。
再說五月,京師大旱,到了六月,順天等府大水,如此旱澇相接,導致京城嚴重缺糧。直到九月,大學士彭時奏請發倉儲五十萬石平糶,這是一場很嚴重的饑荒,饑民烏泱泱地彙集而來,又復增三十萬石,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民多被餓死,朝廷詔令於城外挖屍坑掩埋,並令病者委官收恤,軍餘匠役給所親收養,餘者送入養濟院撫視。兩次遣散數百國子監生返家鄉,並驅逐在京遊僧。
首先反對的是剛入閣不久的萬安,萬安以禮部待郎、兼翰林學士,入閣,如果章子俊用文淵閣大學士再入閣,必將把自己擠出內閣,所以聯絡了宮中內官永昌的養子、同榜進士李泰,一起反對,章子俊對升官什麼的不感興趣,主要是借用此次高產糧食朝臣們對自己的支持,把鍊鐵工坊另成立科技部作鋪墊。 所以內閣上書把章子俊的訴求成立科技部連同申報爵位“平安伯”,又加官為文淵閣大學士,一併送入內廷,讓朱見深審批。
本來已經妥妥的事,結果在內官永昌搞鬼下和內閣幾個來回的推來推去之間,沒了結果。
沒結果後,首先最急的還是朝臣們,反而章子俊早就說了,封什麼爵位,什麼官職不重要,重要是為大明著想,讓老百姓都有飯吃。多麼撲實的話語啊,多麼崇高的個人操守,不為已,不為身後名,乃真君子也。
可是當工部、戶部讓章子俊索要糧種時,章子俊卻說道:“朝中奸佞當道,風不調雨不順,如果給了種子,只怕會惹怒神靈,引起更大災荒,觀之,慎之。”
反正我不急,自己的訴求沒有達到,上至皇上,下到朝臣,如果大明把最需要的高產糧種拒之而無所作為的話,就證明沒有必要繼續下去了,章子俊趕緊去尋找一方能平安的安居之所,帶著老婆孩子,好好地過一生算了。沒有必要呆在這種地方跟古人爭權奪利。
時間過的很快,前一陣高產糧的事幾乎大家已經忘了,因為朝廷現在正在把精力用在征討韃靼上了,韃靼數萬人自雙山堡分五路入寇,朱見深命撫寧候朱永佩平虜將軍印充總兵官,都督劉玉劉聚充左右副總兵,太監傅恭顧恆監軍,右副都御史王越參贊軍務,以京兵萬人,宣府大同兵各五千人往延綏征討韃靼,並命延綏寧夏總兵巡撫等官悉聽朱永調動。
不想南直隸數縣發生水災,五月,京師、山東、河南大旱,夏麥無收,秋糧不能播種,六月,順天府、河間府、永平府復又大水,如此旱澇相接,民食草木幾盡。
到了八月,朱見深下詔天下,命免各災區所欠稅糧、馬匹、子粒、食鹽以及各項雜役,赦免囚徒,詔令各地有司盡力賑撫,以免生事。
再說五月,京師大旱,到了六月,順天等府大水,如此旱澇相接,導致京城嚴重缺糧。直到九月,大學士彭時奏請發倉儲五十萬石平糶,這是一場很嚴重的饑荒,饑民烏泱泱地彙集而來,又復增三十萬石,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民多被餓死,朝廷詔令於城外挖屍坑掩埋,並令病者委官收恤,軍餘匠役給所親收養,餘者送入養濟院撫視。兩次遣散數百國子監生返家鄉,並驅逐在京遊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