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 作品

第八十五章 全是為了活命(下)

    另一種就是古代戶籍制度過於嚴苛,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於是民間出現了掛名戶籍,古代,人力即是一切。所以古代禁錮人口流動,儘量禁止脫籍,以穩定社會形態。

    明代規定“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離鄉百里,即驗文引。”也就是說,離開原籍百里,麻煩就來了。

    但是,百姓有出行的需要。如何得到批准離開原籍呢?就要找一個合理的理由。什麼理由最合適呢?就是改動“附籍”。

    古代戶籍,有公民,有私民,有正籍,有附籍。只要你是良籍,也就是自由民,你就可以搞一個附籍。私民,不可以。

    公民,即良籍普通百姓。私民,即從屬於權勢人家的奴僕。正籍,就是正經的籍貫登記。附籍,既可以是正式的,比如流民再就業;也可以是臨時的,比如商籍。

    這個附籍,包括所有的手工業者及打工者,沒有固定的叫法,這個附籍表示的是為國家服役,並且是朝廷認可的流動人口。

    這種附籍,實際上受各種限制都很多,惟一有一點好處,就是可以到處亂跑,是朝廷認可的流動人口,不受離籍限制。於是有出行需要的人,為自己搞一個這樣的附籍,打著“為朝廷服役”的幌子滿世界亂跑。有了這個旗號,也就少了很多麻煩。所以附籍的指向都是江浙兩湖地區。久之,這類掛名附籍就以“江湖”代稱。所謂“江湖人”,就說明是這種拿著掛名附籍的人。

    而這位老者及後生,還有那位女俠客是誰?在這裡就要說道另一件轟動朝野的事“假冒藩王案” 。

    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標準的苦出身,在自己幾十年的生死打拼中,終於建立了統一的王朝,成為九五至尊。對於民間的疾苦,朱元璋感同身受,為了能夠令自己的子嗣免受悽苦,同時也是為了鞏固皇家政權,他推出了一套專屬於明王朝的特殊制度——藩王制度。

    明代藩王們較之其他朝代的王爺,都有較為富庶安定的生活,他們雖然成為了籠中的金絲雀,卻依然可以靠著封地內的賦稅收入,令自己的生活逍遙快活。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多個兒子,其中第二十子,名叫朱松,後世稱為韓憲王。讓其前往遼東鎮守,封地為開原, 不過朱松並沒有踏上遼東的土地,因為不久之後朱元璋去世了,侄子朱允炆開始削藩,朱松就藩就此擱置,緊接著明朝爆發了靖難之役,朱松就藩徹底泡湯。

    朱棣本身造反起家,也對藩王十分忌憚,因此他總是拖延朱松就藩時間,最後朱松實在等不起了,在永樂五年病死在京城。

    朱松病死後,他的兒子雖然後來繼承了韓王的爵位,後來諡號為韓恭王,但是因為年幼根本無法就藩,不過這個時候朱棣已經給韓王侄子換了封地,不再是遼東開原,而是甘肅平涼,理由是那裡是安王的封地,安王無子爵位被廢,但是王府什麼的保持完整,韓王去了可以直接入住不用再蓋房子了。

    韓恭王雖然不滿,但是皇帝的聖旨不得不遵守,於是恭恭敬敬去了平涼,他的家族就此在平涼紮下根來。

    藩王立國的根本,是王位的世襲,如此才能令封國傳承下去,否則的話,自己一旦薨逝,則國內便沒有合法的繼承者,封國也會被朝廷一併取消。有鑑於此,各位藩王大都多多娶妻納妾,每日的日常就是生子以延續自己的血脈。

    韓恭王死後,其子韓懷王繼位但是兩年就死了,因為無子,兄弟韓靖王繼位。這位韓靖王次子名叫朱徵鍉,因為行二,無緣韓王大位,不過可以封為郡王,於是受封為漢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