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 作品

第一百五十八章 荊襄流民

    不過各地農民的大量流失讓官府和地方豪族失去了勞力,很快有人上書朝廷要求不準本地民眾外逃,而且要求荊襄再度封禁,甚至想將已經在那裡建立家園的流民全部趕回原籍。當然這會讓這一地區局勢整個失控,後來荊襄相繼爆發的大規模流民起義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按照傳統的儒家觀點,一個社會的群體被劃分成士、農、工、商,這些群體之間各安其業、互不干擾,在統治者看來,這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劃分狀態,更是一種靜止的社會狀態,是有利於維護統治的。

    荊襄流民問題是整個明朝中葉最大的社會問題,其根源是朝廷和地方官府因循守舊、不願意面對現實,又受到地方士紳出於自身私利而形成的輿論壓力,把本來可以成為朝廷一大稅賦來源的荊襄流民生生逼到自己的對立面。後來鎮壓荊襄流民數次起義,耗費白銀千萬兩計,最後實際上還是承認了流民在當地開墾的權利,被設置了流官管理。荊襄一旦穩定後發展很快,人口和經濟都飛逝增長,甚至成為了華中一帶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是明代中期以後流行的,其中荊襄流民的貢獻也功不可沒。

    而這一次朝廷委派原傑去治理荊襄流民的附籍,就是明白了荊襄流民靠封鎖、驅逐,殺戮是行不通的,朝廷才不得不接受,讓原傑撫治荊襄流民,看看,把以往的鎮壓,變成了撫治,這就是一個轉變,往年來,大明對付這些流民採用了邊關的防守辦發,以嚴刑峻法和築堡戍守的辦法來防止流民的重起流入,但社會矛盾沒有解決,飢寒交迫的農民入山就食,勢不可止。朱見深也是很無奈,升任為左副都御史的原傑前往規劃撫治。

    章子俊知道,在往後的幾年中,原傑又以襄陽府所屬鄖縣居竹山、房縣、商縣、洛南、上津中,修築道路,且距襄陽甚遠,山林深阻,將吏鮮至,遇事發難以馭制,便拓寬其城,設置鄖陽府,以上述各縣附轄。還置湖廣行都司,增兵設戍。另於西安府增山陽縣,南陽府增南召縣、桐柏縣,汝州增伊陽縣。原傑另薦舉御史吳道宏撫治鄖陽、襄陽、荊州、南陽、西安、漢中六府。經過原傑規劃撫治,荊襄流民問題暫時得到解決。

    這可是一個基礎設施大爆發時期,這些地方往後築路造房就是一個無底洞,現在原傑自動有求自己,那就是個機會,章子俊故意深思良久,最後一聲嘆息道:“原大人是本府敬重之人,現在原大人碰到了難處,不顧自身安危,為歷年來荊襄流民之害,前往規劃撫治,下官要是不問不聞,對不起朝廷,對不起良心啊,沒說的就跟原大人說,凡是能用的著章某人的,比如說修房、築路,建城,本府積極配合大力支持,本府這裡距離荊襄千里之遙,只要原大人把這些流民運過來,有多少蘆州府全部接收附籍。”

    這一次朝廷對荊襄流民的安置,由剿轉撫是因為周洪謨著《流民說》引起,朱見深詔命左副都御史原傑前往荊襄等處撫治流民。是因為右都御史李賓乃將國子監祭酒周洪謨所著《流民說》呈給皇上。其說曰:東晉時,松滋之民流至荊州,乃設置松滋縣荊江之南,陝西雍州民流聚至襄陽,乃設置南雍州於襄水之側。其後松滋隸於荊州,南雍並於襄陽,迄今千載,百姓相安。今荊襄山谷曠遠,民遭水旱而不能得到賑恤,則轉徒於荊襄之勢必不能禁。不如因而撫定,在其地置官吏,編裡甲,寬徭役,則流民皆可為齊民。驅逐之法誠不可取。最後准奏,才有了這一次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