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 作品
第一百六十章 廬江山水竒
明代府、州、縣學的普遍設立始於洪武二年,是年“詔天下府州縣皆立學”,於是各地紛紛設學,並規定:府學設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學設學正一人,訓導三人;縣學設教諭一人,訓導二人。地方學校教官或由下第舉人充任,或由貢生充當。有時亦調撥國子監生充任。學生名額,規定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後由於要求入學者眾多,遂增加名額並將生員分為三類:初設食廩者為廩膳生員,增廣者為增廣生員,於二者外又增取若干為附學生員。
地方官學學習內容,洪武初年“令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御、書、數設科分教”。洪武二年又重行規定,計分禮、射、書、數四科,頒經史禮儀等書,要生員熟讀精通,朔望又須學射於射圃,每日習書五百字,數學須通《九章算術》。地方官學亦訂有嚴密的考試製度,月考每月由教官舉行一次,歲考、科考則由掌管一省教育行政大權的提學官主持。
地方官學對生徒日常管理亦相當嚴格。學生平時德行表現,均有稽考簿記錄,內容分德行、經藝和治事三項。考查分為三等。凡三項皆長者,列入上等簿;長於德行而短於經藝或高於治事者,列入二等簿;經藝和治事皆長,而德行或有缺陷者,列入三等簿。生徒在學十年學無所成,或犯大過者,有如國子監生,罰充為吏並追徼學費。
自明朝設立廬州府以降,合肥作為府治和首縣,官學興盛。當時學子若能進入府學和縣學讀書,便算是摸到入仕的梯子。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當時學子的共同夢想。
廬州府學,始建於唐朝會昌年間,宋朝時一度改為景賢書院。和州、縣官學的生源不同,書院的招生對象一般從童生到舉人兼收,學術地位越高的書院,貢生、監生、舉人越多,而學術地位低的書院則以童生、秀才為主。
廬州城的書院雖多卻獨有景賢書院是其中“典範”。景賢書院規模宏大,自南向北依次建有欞星門、泮池橋、戟門、月臺、大成殿、明倫堂等,另有配殿、禮門、崇聖祠等附屬建築,大成殿裡供奉至聖先師孔子位,兩廂配顏子、孟子等人之位。
自創建以來,景賢書院一直是廬州學子、書生,乃至學者、清官們流連忘返、研疑解惑的場所,留下了姚鉉、竇默、蔡悉等眾多廬州名人的足跡。
整個廬州府的考生,考試之前一定會拜謁文廟,過狀元橋、跪拜孔子牌位、爬筆架山、喝狀元井水,祈求考出個好成績。
目前的廬州,有點脫離了古人傳統的範疇,在城內章子俊只是修路,不拆建,原因是一坐破敗的草屋可能是廬州書生的供奉之地,一棵樹也可能是某些人心目中的神往之地。所以把建設重點全在城外無主荒地。
地方官學學習內容,洪武初年“令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御、書、數設科分教”。洪武二年又重行規定,計分禮、射、書、數四科,頒經史禮儀等書,要生員熟讀精通,朔望又須學射於射圃,每日習書五百字,數學須通《九章算術》。地方官學亦訂有嚴密的考試製度,月考每月由教官舉行一次,歲考、科考則由掌管一省教育行政大權的提學官主持。
地方官學對生徒日常管理亦相當嚴格。學生平時德行表現,均有稽考簿記錄,內容分德行、經藝和治事三項。考查分為三等。凡三項皆長者,列入上等簿;長於德行而短於經藝或高於治事者,列入二等簿;經藝和治事皆長,而德行或有缺陷者,列入三等簿。生徒在學十年學無所成,或犯大過者,有如國子監生,罰充為吏並追徼學費。
自明朝設立廬州府以降,合肥作為府治和首縣,官學興盛。當時學子若能進入府學和縣學讀書,便算是摸到入仕的梯子。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當時學子的共同夢想。
廬州府學,始建於唐朝會昌年間,宋朝時一度改為景賢書院。和州、縣官學的生源不同,書院的招生對象一般從童生到舉人兼收,學術地位越高的書院,貢生、監生、舉人越多,而學術地位低的書院則以童生、秀才為主。
廬州城的書院雖多卻獨有景賢書院是其中“典範”。景賢書院規模宏大,自南向北依次建有欞星門、泮池橋、戟門、月臺、大成殿、明倫堂等,另有配殿、禮門、崇聖祠等附屬建築,大成殿裡供奉至聖先師孔子位,兩廂配顏子、孟子等人之位。
自創建以來,景賢書院一直是廬州學子、書生,乃至學者、清官們流連忘返、研疑解惑的場所,留下了姚鉉、竇默、蔡悉等眾多廬州名人的足跡。
整個廬州府的考生,考試之前一定會拜謁文廟,過狀元橋、跪拜孔子牌位、爬筆架山、喝狀元井水,祈求考出個好成績。
目前的廬州,有點脫離了古人傳統的範疇,在城內章子俊只是修路,不拆建,原因是一坐破敗的草屋可能是廬州書生的供奉之地,一棵樹也可能是某些人心目中的神往之地。所以把建設重點全在城外無主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