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 作品

第二百八十二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態(四)

 還有就是紅薯,這紅薯吃多了燒心,好在也能充飢,除了釀酒最大的用處就是喂牲口,在德尋酒樓中有一種粉條,就是用紅薯做的,可現在鄆城還沒人知道粉條是用什麼做的,只知道從平安鎮那邊販運過來,跟仙人面一樣。

 目前章子俊所有的產業,技術都是不保密的,誰想學就學,學會了自己去開作坊也不攔著,這種糧食深加工,章子俊的做法就是規模化,產業化帶來的效益,比如製作紅薯粉條,從種植收購起就是一整套機器設備,滾筒清洗,到粉碎到擠壓晾乾,最後包裝好投入到各家商行販賣,而一家一戶小作坊也能做,試想各種成本加在一起,產量低下,成本就高,還不如直接購買平安府出品來的划算。

 那個仙人面也是一樣,壓制成麵條後,餘下的加工成品,不是一家一戶幾個人能製作得了的,全是規模效應,採用流水線生產,每天能製作出五十石的方便麵出來,換算的話一石就是120斤,五十石就是六千斤,而紅薯粉條的產量還

要高出數倍為每日二百石。

 雖然章子俊給明朝帶來了土豆、玉米、紅薯,其它還帶來了辣椒、西紅柿、洋蔥,經過這些年的培育,都得到了種植,可明朝老百姓並不賣帳,按地方區域主食還得是稻米、稷米、菉豆、蕎麥、穬麥、大麥、小麥、白粱米、黃粱米、青梁米、黍米、秫米、粟米等這些,現在的土豆、紅薯、玉米只當是在這些許許多多糧食中的某一種罷了,產量高也就當成是牲口飼料用,就像是黃豆,在北方就是餵馬,作為一種精飼料,餘下的做豆漿磨豆腐,從不當主食。因為產量高,不挑地,所以才慢慢地有農戶種植了。

 所以說,一種新事物的出現,往往需要幾代人後才見效果,不是某些穿越小說中寫的那樣,把紅薯帶到了大唐又或是大宋後,立馬百姓全吃飽了幾十萬軍隊全有糧食了那樣,看著很過癮而已。試想如果每天吃紅薯,十天半月後就拉不出粑粑來了。目前唯一讓明朝人接受的就是產量高,地邊角落,山前屋後都能種植,就說林老漢一家,一畝水田一年中種植二季,冬種小麥夏種水稻,原本旱地上種些菉豆、蕎麥、稷米什麼的,產量極低,本著產量能比種糧高的原則,只要勤快一點,多擔水澆地,運氣好也能有不少收穫,所以說不是明朝人矯情,相比起稷米、小麥這些來說,紅薯雖好,還是不能當主食。萬一田地裡面不產稷米和麥子了,那麼一家人吃什麼?所以說萬事都是有一個過程的。

 當前制約著明朝百姓生活變好的就是運輸,還有就是各地府衙稅收繳費不一,一個縣令就像是一個“王國”鄰縣的買賣不能在本縣自由進出。

 季家人賣掉了一頭黃牛,十五隻羊,湊成路資,在家族中挑選出營商的一位大伯帶著季氏不遠千里,一個多月後總算來到了傳說中的平安鎮,奇怪進入城內,沒有城門和城牆,只是在路邊一塊大石頭上面刻有平安鎮三個大字,首先看到的就是筆直的一條水鏡路面,兩邊是鱗次櫛比的商鋪,人潮繁華,經過打聽後來到了平安鎮照磨所,找林熙林大人投書,看得出來這位季大伯長年經商,辦事很麻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