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科學與儒學之爭(下)
太祖定下的國策不能違,太祖朱元璋在體制的設計上,可以說完全就是按照“利出一空”的思想來設計了。對商人嚴格限制,出行不能乘坐馬車,不能穿綾羅綢緞。對手工業者,軍戶還有平民百姓等,實行了嚴格的戶籍安排,職業流動性也不能太大,你的祖上是做什麼的,到了你這一輩,你也就只能做什麼,所謂的手工業者、匠人還有軍戶的傳承。
例如在工部行文中規定農民要定時定量種植棗、桑、稻米之類的農作物,具體的操作層面,還做了很詳細的規定。
這樣的爭吵已經提升到了國策層次了,反對者擺出了許多先人的警句,例如:“韓非子的話,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遊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務而趨末作。”意思是說,明君治理國家的政策,就是要使工商業者和遊手好閒的人減少而且名位卑下,以避免減少從事農耕本務的,轉而去致力於不入流的工商業。
有人藉此抨擊當今時政,“今世近習之請行,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奸財貨賈得用於市,則商人不少矣。”
意思是說,如今社會上,向君主的親近侍臣賄賂託請之風氣很流行,這樣就可以用錢買到官爵;官爵可以買到,那麼工商業者的地位就不那麼低賤了。投機取巧獲得的財富有了市場用途,則商人就少不了。
有人有道言:“聚斂倍農而致尊過耕戰之士,則耿介之士寡而高價之民多矣。”
意思是說,:那些商賈蒐括財富超過了農民收入數倍,如今通過商業行為就可以輕鬆獲得,誰還願意不辭辛勞的耕作,冒著風險去作戰呢?就會使剛正不阿的人越來越少,而經營追求商業高收入的人就越來越多,國將亡矣。
自從《大明月報》改成《大明時報》起,時任承宣布政使司左參議的袁潔七年來一共出了二十二期,平均下來一年只出三期,主要是因為古人辦報沒有經驗,把重點放在鄉試及會試上,每到大比之年,就多出幾期,報一些大宗師是誰,什麼題是熱門,有望誰能中舉,發表一些考生文章等。
這份《大明時報》還是少詹事的劉壁及庶吉士鄒智,禮部主事曹保加上袁潔四人合辦的,一直以來都沒有賺錢,而且還在虧本,是因為前期的投入太大,本以為能賺大錢,萬萬沒想到弄到現在不死不活狀態,鄒智,曹保想退出,面子上又拉不下來,為了這事,五年前袁潔曾去信給廣西的章子俊討要經營辦法,結果回信一看,裡面有許多詞句根本看不懂理解不了,比如,新聞時效性、報刊定位的力度把控、用什麼樣的視角解讀某些突發的新聞、報刊的風格針對什麼樣的受眾、作為文化的載體要有自己的的性格等等。寫一些新聞的要素就完事了,還是確定主題方向後,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在挖掘報道素材、怎麼選材、報道什麼內容就是關鍵,仕農工商定位在哪一個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