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 作品

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明時報》(七)

  《明史·食貨志》曰:“(戊申、太祖)即位,頒洪武通寶錢,其制五等: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當十錢重一兩,餘遞降至一錢止。並在各行省設寶泉局與寶源局並鑄,洪武通寶這一紀重製錢幣的推出,不僅結束了元末混亂的貨幣流通環境,更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洪武通寶鑄造和發行,就像當時的社會一樣,需要從無序到有序,由散漫趨於規制。

  洪武四年(1371)二月開始改鑄大錢為小錢,說起朱元璋和錢,大家一定會想到大名鼎鼎的沈萬三。那個傳說中富可敵國的財神爺,那個家藏聚寶盆的江南富商。可是歷史上的沈萬三早在元末就已經離世,根本不可能和朱元璋產生交集,更別提那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炫富故事了。

  正因為有這樣的民間傳說是因為朱元璋一生對商人都充滿了敵視態度。在他眼中,商人都是無本獲利的奸邪小人,正是他們的為虎作倀,才使得天下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朱元璋與江南富商真正的交集,在於他對商人群體的痛恨。平定天下後明政府對江淮之地商人的嚴苛稅賦遠高於其他地區。相比普通農戶,商人集團更痛苦。

  洪武七年(1375)“大聰明”朱元璋發現天下銅盡,所發洪武通寶還遠遠不夠市場需要,故而設立寶鈔提舉司發行大明寶鈔,署洪武年號,又給紙幣分別定下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等面值。明朝硬性規定了寶鈔和金屬貨幣的比值:寶鈔一貫等於白銀一兩,銅錢一千文;黃金一兩等於寶鈔四貫。

  發行紙幣並規定與金屬貨幣的兌換比值,這無疑是一種官方性的搶劫。更為的是,明朝還規定,民間可以拿金銀去換取寶鈔,但不能用寶鈔換取金銀。市場交易只能使用寶鈔與銅錢,不準使用金銀。“大聰明”朱元璋更是想用幾乎無成本的紙幣取代原來的銅錢,成為市場的主貨幣。洪武二十七年八月,朱元璋下旨禁用銅錢,強制民間銅錢在半個月內上繳官府換取寶鈔,想要讓通貨完全紙幣化。

  不過,朱元璋這種企圖以政治權力左右市場的想法最終並沒有成,民間交易依然以銅錢為主。大明寶鈔大概在發行後不久,就無法維持它與金銀,以及它與銅錢之間的官定比價,也無法維持它在市場上的穩定的購買力。事實上,這種沒有硬通貨作為後盾的紙幣很快開始貶值。

  在市場面前,朱元璋也得服軟。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大明寶鈔發行還不到十年,朱元璋就下令停止印造,表面上的理由是“國用既充欲紓匠力”,實際的原因則是寶鈔不斷貶值。為了穩定寶鈔的市場信心,明朝曾經於洪武九年二月規定部分官俸發給大明寶鈔,每米一石準寶鈔一貫;到洪武十八年十一月時改為“每鈔二貫五百文代米一石”。從這個數據的變化,不難看出寶鈔的價格在不到十年內下跌到原來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