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識學到力量 作品

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亂初平

 等李皓進到了垂拱殿時,叛軍已經被御營軍和龍衛軍打擊的紛紛潰敗逃竄。


 畢竟他們都知道皇城之外,有著平叛大軍在圍攻,如今看到御營軍和龍衛軍的人馬從外面殺到時。


 兗王及麾下叛軍便知道大勢已去,心裡的那股子精氣一散。


 於是都顧不得反抗,瞬間便四散奔逃,想著逃出去能躲過這一劫,於是一場準備好的陣地戰就變成了追逃戰。


 御營軍和龍衛軍見此情形便也各自分隊,追著叛軍後面而去。


 等李皓到時,福寧殿外只剩下一小部分人馬在收拾殘局。


 見此情形,李皓便向福寧殿內喊話,與顧廷燁他們確認了信息後,顧廷燁便在裡面讓人清理擋住門的各類雜物。


 等待的時候,李皓找到畢仲遊說道:“宮內貴人眾多,咱們也不能任由叛軍到處亂竄,否則有所損傷就不好了。


 不如讓一部分人馬直接去各殿護持,而且前殿也需要派人過去看看情況。


 畢竟在宮內的文武大臣也有不少,不能放著他們不管。”


 畢仲遊對此也是同意的,隨後便開始召回一部分士卒,分配具體的駐守任務。


 李皓這邊也是把曹震喊來,讓他去負責此事,另外還令人前往西郊大營傳達平叛成功的消息。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安排人追捕兗王,畢竟兗王若是沒有被抓住,那遲早就是個禍害,不能不防。


 等兩人安排妥當,福寧殿內的大門也終於被打開了。


 顧廷燁先行走了出來,直接引著李皓和畢仲遊進殿參見趙禎。


 在福寧殿內見到趙禎後,兩人行過禮,李皓說道:“臣救駕來遲,令官家受驚,還望官家恕罪。”


 旁邊的畢仲遊也是一同叩拜謝罪。


 同時李皓也把兵符給拿了出來,要交還給趙禎。


 畢竟自己就是臣子,如今事情已經大致了結,誰知道趙禎經此一事,會有掌兵的有什麼想法。


 這東西現在就是個燙手山芋,李皓一點都不想再留在自己手裡。


 但趙禎卻沒有接過來,而是把兩人給扶了起來,然後說道:“兩位卿家救駕有功,何罪之有。”


 之後又對李皓說道:“汴京遭此一難,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


 兵符你就先拿著,等到諸事處理完成之後,在交還給朕。”


 聽到這個李皓至少能判斷趙禎對自己是沒有意見的,於是欣然領命,這倒是把旁邊的畢仲遊給羨慕壞了。


 若說最開始兵符和詔令交給李皓,還可以說是臨危受命,再加上宮中防衛就是御營軍再做,也能說得過去。


 可如今還把兵符放到李皓手上,就是真的信重有加了,於是心裡打定主意要和李皓交好。


 說完這個,趙禎此時又問道:“現如今皇宮和汴京的情況如何?兗王和榮顯兩人有沒有抓住?”


 李皓聽後回道:“臣到時,叛軍已經潰散,兗王也跟著不知去向,不過臣已經命人去嚴加追查了。


 而且皇宮的所有城門都有兵馬在,想來兗王也逃不出宮。


 至於榮顯,他是在西華門指揮叛軍抵擋著神衛軍宋指揮使,臣剛剛已經指派了一路人馬從宮內前往西華門,內外堵截之下,想來榮顯也是跑不掉的。”


 簡單說完兩人的情況後,李皓便又開始說起此次的具體安排:“臣在接到官家詔令之後,發御營軍先行進城救駕,而後去到西郊大營,調動了神衛軍、龍衛軍、雄威軍、效節軍、常寧軍、懷勇軍前來。


 因為叛軍兵力有限,在汴京城中沒有安置多少人馬,所以一路行來,在汴京城中只有在萬勝門和梁門處有過廝殺,但人數都不多,沒有波及很大範圍。


 而且臣也指派了人馬巡視汴京,想來應該不會有兵禍發生,官家可以放心。


 至於皇宮這邊,臣與畢指揮使是從宣德門方向入得宮,神衛軍宋指揮使攻打西華門。


 雄威軍、效節軍攻打的東華門,常寧軍、懷勇軍攻打的拱辰門,因為這兩處距離較遠,想來如今應該還未進宮。


 另外榮妃那邊,臣也派了楊文遠帶人前去,解救被榮妃召進宮的勳貴家卷。”


 聽到這裡,趙禎可能是想到了小秦氏他們的死,臉上不免帶上了些感傷。


 沉默了一會才說道:“這些事你辦的很妥當。”


 說完便對畢仲遊說道:“畢指揮使,你下去分配些人去接應東華門和拱辰門的人馬,只讓將領入宮,其他人就留在宮外,封著宮門就好。


 至於西華門那邊,你也親自去看下,兵馬也不必入宮,只讓將領進來,另外若是榮顯被擒,就將他帶來見朕。”


 畢仲遊聽到趙禎的安排,便退下去做事了。


 隨後趙禎又讓殿裡面的人退了出去,只留下皇后和李皓兩人在殿內。


 等殿內無人時,才問道:“除了調兵的詔令,另一封詔令可還在。”


 李皓聽到這話,立馬把那道傳位詔書拿了出來,說道:“那封詔書在這,臣未曾給其他人看過,一直隨身保存,如今便交還給官家。”


 趙禎拿過詔書之後,摩挲了兩下,似乎有些感慨,說道:“你既然看過了,說說你對此的看法吧!


 當初你也曾勸過朕,邕王和兗王不是個好人選,可惜朕沒有聽你的。”


 李皓如今剛立了大功,實在不想摻和到這事裡面去,反正不管是誰繼位,都得承自己的情。


 於是便說道:“對於詔書上的人,臣實在不知。


 臣這不是推脫之言,而是與此人從未打過交道,確實不知此人為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