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識學到力量 作品

第一百五十四章 衣錦還鄉


 就在晚上,李皓獨自籌劃這些的時候,便聽到符登來報,說是盛紘找了過來,要商議如何清查鹽稅的事。


 李皓有些好奇,盛紘能有高見,便讓他進來了。


 李皓問道:“叔父說要商議清查鹽稅的事,是不是想到了什麼?”


 只聽盛紘回道:“朝廷每年流失的鹽稅之巨,賢侄應該是很清楚的。


 那麼多的鹽若是沒有官面上的支持,是絕對做不到的。


 兩淮鹽商雖多在揚州,但實際牽連的卻遠不止揚州官員。


 此事在汴京就涉及到的鹽鐵司、發運司、榷貨務,在地方上又涉及到轉運司及各地的地方官員,這趟事情可不好查。”


 李皓知道盛紘肯定不會無的放失,這麼說肯定是有原因的。


 便問道:“汴京的事情,不用我們操心,只要我們這邊拿了證據,兩位大相公和歐陽大學士在汴京就會直接拿人,絕不姑息。


 至於揚州這邊,叔父方面在這任過幾年通叛,不知可有什麼要教我的。”


 盛紘說道:“我原先在揚州做通判的時候,其實大致也聽過一些這方面的傳聞。


 兩淮這邊私鹽的口子,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個是鹽場,一個是運輸,一個是鹽引,其中運輸的問題就出自轉運司中,這也是當初我在汴京中為何提醒你的原因。”


 聽到這話,李皓正好問道:“請叔父明言,這轉運司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盛紘解釋道:“我曾有聽聞,其實從鹽場運出的鹽,在開始轉運之前,便會被人扣下一部分直接交給商人出售。”


 李皓疑惑道:“這不對吧,這個鹽在運輸之前肯定也是有稱重的,扣下一部分這重量不對吧。”


 盛紘聽後又接著解釋道:“對吧,重量不對怎麼呢,那就往裡面加東西唄。


 於是便有人負責在食鹽中摻雜泥沙等雜質,以確保重量無誤。


 這中間從通州、泰州、楚州的鹽場把鹽運至真州,再從真州運至江、浙、荊、湖等地,這一路上的綱吏舟卒,想從中插手的話,機會太多了。”


 聽到這裡,李皓疑惑道:“這種明目張膽的行為,難道就沒人去管嗎?”


 盛紘說道:“想管的人沒權管,有權管的不想管,你讓誰去管。


 而且真想管,你也得有證據才行,這事都是在水面上發生的,這證據可不好找。


 就算是你麾下的殿前司人馬,比地方上運鹽的廂軍要強,可到了水面上還能不能發揮作用。


 要知道真把他們逼急了,他們直接把船給沉了,報個觸礁的損耗,這證據可就沒了。”


 聽到這裡,李皓已經相信盛紘說的大概是實情了,可這樣一來,真查到顏復父親頭上,自己要如何去應對顏復呢。


 一時間李皓沒有想出答桉,便暫時不想了。


 又接著問道:“那除了轉運司這邊,鹽引發放和鹽場的問題,您清不清楚。”


 盛紘回道:“這兩個我接觸不錯,具體情況便不太清楚。


 但鹽場我是去看過的,那裡面的情形實在不好,等你親自去看過就知道了。


 在那種情況下,鹽戶聯合起來私自藏鹽,轉賣給私鹽販子是絕對可能發生的。”


 聽到這裡,李皓也明白,今天盛紘這次來,就是具體和自己解釋顏復的事情,免得心生芥蒂。


 而後兩人又討論下問題,便各自散去休息了。


 之後每天,李皓只有有空便組織眾人商量,用什麼方式清一下更為有效。


 最後倒是也商量出了幾套方案,但最終還是得到了地方,在見招拆招。


 不用再商議事情,這剩下的路程便過的極為悠閒,晃晃悠悠的過了半個月,一行人終於到揚州城外。


 這還沒進城便發現,在城外已經站了一排的官員了,都還沒看清楚臉呢。


 光看衣服便能看出,這裡面不光是有揚州本地官員,只怕是轉運司的官員都從楚州過來了。


 於是李皓不由感嘆,這些人怕是一早就盯上自己了,一直在注意著自己一行人的行程。


 果然,等李皓他們剛一靠近,便見那群官員就迎了上來。


 其中為首之人應該是現任淮南西路轉運使王佑乾,也是李皓這次下來明面上最大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