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上加狂 作品
第109章 第 109 章
不過錢氏並沒有被寬慰到, 反而心裡更愁:“現在戰亂,人人自顧不暇,都在茂林縣還好說, 若是等局勢穩定下來,瑞王妃回京了,報復姐姐您該如何是好?”
胡雪松卻是冷笑一聲:“她想回去?只怕難了!”
胡雪松身在水軍營,消息比周遭官署靈通些,自然更能瞭解到當前的局勢。
如今東平王登基的呼聲越發強烈。就連周遭的兵營也在傳,東平王已經佔領了京城,又聯合了諸王,馬上就要即位了。
若是東平王登基,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還有方家兩個女兒什麼事兒?
誰能想到, 都以為方家當初穩操勝券,兩個女兒中必定出個皇后。可是到了眼下的光景,鳳凰貴女被拔了翎毛鳳尾, 只能躲到小鄉里以求保住性命。
不過就在前些日子, 又一隊人馬入局。
趙棟的北地部隊也趕到了京城。
雖然陛下就在行宮,可是人卻被捏握在王皇后和六皇子的手上, 若是貿然攻打行宮,很有可能會傷及陛下的性命。
這也是東平王那些藩王入京, 卻包圍行宮遲遲不攻宮門的原因所在——率軍攻城與逼死為質的陛下何異?
這是臉蛋上掛屎, 遺臭萬年的髒活。諸位打著勤王名號的韓姓藩王彼此謙讓, 誰也不肯做這個伸臉沾屎的出頭鳥。
原本趙棟是打算入宮面見皇后,以女婿的身份對她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的。只要皇后與六皇子肯安全交出陛下,他也可以作為交換條件,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了這母子二人逃亡就是了。
不過那行宮除了駐地的守軍外,還被東平王的人馬包圍得水洩不通。
若是殺過去的話,勢必又是鏖戰一場。那東平王打得是宗室勤王的名號,趙棟也不好拿了他跟叛軍一般處置。
雙方僵持之下,東平王提出要跟趙棟談判一番。
也不知當時談了什麼,只是趙棟回來時,臉色鐵青,神色大是不同以往。
而後,東平王居然開始撤軍,而趙棟率軍長驅直入,一路殺向行宮裡去。
駐守行宮的軍隊正苦苦支撐,據說宮門眼看就要攻破了,可是趙棟的兵營裡好像被人大鬧了一場,有人似乎揍了趙棟將軍。
然後趙棟突然又命令撤軍,大部隊呼啦啦啦就散去了。結果東平王不費摧灰之力,借了趙棟的東風之便,入了行宮控制住了王皇后和六皇子他們。
不過東平王並沒有迎陛下回京,而是藉口陛下龍體欠奉,不宜挪動,繼續讓他在行宮“養病”。
東平王也沒有殺王皇后和六皇子,還是將他們跟皇帝一起軟禁行宮,再以此為條件,轉身與皇后代表的長溪王家談妥了利益交換,換得長溪王家對東平王登基的擁戴。
據說陛下正在擬詔,準備傳位於東平王,那給東平王改龍袍的裁縫都開始量體準備改龍袍了。
畢竟東平王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有了王家的支持,如此絕佳的上位機會怎能錯過?
落雲聽了心裡頓時有不好的感覺。
當初遊山樾的信箋裡讓東平王不必擔憂趙棟,說他自有法子。
那個法子究竟是什麼,而東平王又跟趙棟說了什麼?
現在眼看著形勢漸漸朝著東平王的方向傾斜,遊山樾顛覆朝綱的計策顯然是要得逞了!
現在落雲在這裡兩眼一抹黑,什麼都不清楚,只盼著快些傳來關於鐵面軍的消息。
不過很快,這小小的茂林縣又陸續來了一些逃難的京城貴胄。他們也帶了紛繁不一的消息。
據說東平王那邊似乎也不太順利,也不知從哪裡冒出了一支部隊,也不打旗號,突然就冒了出來,偽裝成了搬運行李的宮人,閃電襲擊攻下了行宮,將陛下給劫持走了。
過了幾日,終於有消息從京城傳來——陛下已經被迎回了宮中。
王皇后的封號被陛下褫奪,六皇子也被囚於西宮偏殿。
東平王等諸王更是一朝被擒。
作為魁首私制龍袍,有忤逆之心的東平王,已經在皇宮午門前被砍了頭。據說當天午門之前,血流成河,一批批屍體倒下,簡直都沒有下腳的地方。
短短几日,京城風雲變換如同天地顛倒,乾坤挪移。
現在京城發下告示,陛下頒佈親自書寫的貶斥詔書,昭示王皇后勾結東平藩王亂國之罪,以正天下視聽。
這告示一被貼出,茂林縣的那些世家貴胄們簡直歡呼聲一片。
畢竟能逃到這裡的都是九皇子一黨,如今王皇后和六皇子倒臺,諸王叛亂平定,陛下也已經回宮,就表示這場叛亂已經徹底平息。
他們也算是熬到了頭,可以再回京城,恢復以前錦衣玉食的日子。
一時間,魯國公一家暫住的官署彷彿小小行宮,茂林縣裡暫住的那些公侯貴女們紛紛來祝賀瑞王妃守得雲開見月明。
九皇子原本應該被立皇儲,卻一遭慘死,而陛下已經是到了油盡燈枯的階段,而長溪王家的罪責難逃,只怕要迎來一場浩大的清洗。
九皇子的兒子雖然只是襁褓中的嬰孩,卻背靠著方家的勢力,有眾多方家族人的扶持,再沒有比這嬰孩更合適的皇儲人選了。
而剛成了寡婦的瑞王妃雖然坐不上皇后之位,卻可一步登天,成為皇太后,扶持幼帝治理山河。
這個節骨眼,逃亡到此的夫人們自然要好好朝拜未來的太后,聯絡一下情誼。
方錦書這幾日也算是看盡了人情冷暖。
那東平王起初要稱帝的消息傳來時,那些貴胄們對她是唯恐避之不及,就算河邊散步,都要遠遠繞行,若不是父親的門生帶兵相護,自己和兒子恐怕都要被人擒拿去諂媚新帝了。
可是現在,聽聞陛下已經肅清君側,重新回宮,這些個趨炎附勢的小人們居然一個個又恬不知恥地說些阿諛奉承之言。
方錦書冷眼看著她們諂媚的樣子,只是冷笑不語。
不過相比於她們的諂媚模樣,方錦書更想欣賞一下那個膽敢命人掌摑她的商婦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的樣子。
茂林縣不大,方錦書也知道那女人有早晚去河埠頭看船打聽消息的習慣,所以她特意選了時間,帶著侍女僕人去與那個商婦偶遇。
胡雪松卻是冷笑一聲:“她想回去?只怕難了!”
胡雪松身在水軍營,消息比周遭官署靈通些,自然更能瞭解到當前的局勢。
如今東平王登基的呼聲越發強烈。就連周遭的兵營也在傳,東平王已經佔領了京城,又聯合了諸王,馬上就要即位了。
若是東平王登基,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還有方家兩個女兒什麼事兒?
誰能想到, 都以為方家當初穩操勝券,兩個女兒中必定出個皇后。可是到了眼下的光景,鳳凰貴女被拔了翎毛鳳尾, 只能躲到小鄉里以求保住性命。
不過就在前些日子, 又一隊人馬入局。
趙棟的北地部隊也趕到了京城。
雖然陛下就在行宮,可是人卻被捏握在王皇后和六皇子的手上, 若是貿然攻打行宮,很有可能會傷及陛下的性命。
這也是東平王那些藩王入京, 卻包圍行宮遲遲不攻宮門的原因所在——率軍攻城與逼死為質的陛下何異?
這是臉蛋上掛屎, 遺臭萬年的髒活。諸位打著勤王名號的韓姓藩王彼此謙讓, 誰也不肯做這個伸臉沾屎的出頭鳥。
原本趙棟是打算入宮面見皇后,以女婿的身份對她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的。只要皇后與六皇子肯安全交出陛下,他也可以作為交換條件,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了這母子二人逃亡就是了。
不過那行宮除了駐地的守軍外,還被東平王的人馬包圍得水洩不通。
若是殺過去的話,勢必又是鏖戰一場。那東平王打得是宗室勤王的名號,趙棟也不好拿了他跟叛軍一般處置。
雙方僵持之下,東平王提出要跟趙棟談判一番。
也不知當時談了什麼,只是趙棟回來時,臉色鐵青,神色大是不同以往。
而後,東平王居然開始撤軍,而趙棟率軍長驅直入,一路殺向行宮裡去。
駐守行宮的軍隊正苦苦支撐,據說宮門眼看就要攻破了,可是趙棟的兵營裡好像被人大鬧了一場,有人似乎揍了趙棟將軍。
然後趙棟突然又命令撤軍,大部隊呼啦啦啦就散去了。結果東平王不費摧灰之力,借了趙棟的東風之便,入了行宮控制住了王皇后和六皇子他們。
不過東平王並沒有迎陛下回京,而是藉口陛下龍體欠奉,不宜挪動,繼續讓他在行宮“養病”。
東平王也沒有殺王皇后和六皇子,還是將他們跟皇帝一起軟禁行宮,再以此為條件,轉身與皇后代表的長溪王家談妥了利益交換,換得長溪王家對東平王登基的擁戴。
據說陛下正在擬詔,準備傳位於東平王,那給東平王改龍袍的裁縫都開始量體準備改龍袍了。
畢竟東平王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有了王家的支持,如此絕佳的上位機會怎能錯過?
落雲聽了心裡頓時有不好的感覺。
當初遊山樾的信箋裡讓東平王不必擔憂趙棟,說他自有法子。
那個法子究竟是什麼,而東平王又跟趙棟說了什麼?
現在眼看著形勢漸漸朝著東平王的方向傾斜,遊山樾顛覆朝綱的計策顯然是要得逞了!
現在落雲在這裡兩眼一抹黑,什麼都不清楚,只盼著快些傳來關於鐵面軍的消息。
不過很快,這小小的茂林縣又陸續來了一些逃難的京城貴胄。他們也帶了紛繁不一的消息。
據說東平王那邊似乎也不太順利,也不知從哪裡冒出了一支部隊,也不打旗號,突然就冒了出來,偽裝成了搬運行李的宮人,閃電襲擊攻下了行宮,將陛下給劫持走了。
過了幾日,終於有消息從京城傳來——陛下已經被迎回了宮中。
王皇后的封號被陛下褫奪,六皇子也被囚於西宮偏殿。
東平王等諸王更是一朝被擒。
作為魁首私制龍袍,有忤逆之心的東平王,已經在皇宮午門前被砍了頭。據說當天午門之前,血流成河,一批批屍體倒下,簡直都沒有下腳的地方。
短短几日,京城風雲變換如同天地顛倒,乾坤挪移。
現在京城發下告示,陛下頒佈親自書寫的貶斥詔書,昭示王皇后勾結東平藩王亂國之罪,以正天下視聽。
這告示一被貼出,茂林縣的那些世家貴胄們簡直歡呼聲一片。
畢竟能逃到這裡的都是九皇子一黨,如今王皇后和六皇子倒臺,諸王叛亂平定,陛下也已經回宮,就表示這場叛亂已經徹底平息。
他們也算是熬到了頭,可以再回京城,恢復以前錦衣玉食的日子。
一時間,魯國公一家暫住的官署彷彿小小行宮,茂林縣裡暫住的那些公侯貴女們紛紛來祝賀瑞王妃守得雲開見月明。
九皇子原本應該被立皇儲,卻一遭慘死,而陛下已經是到了油盡燈枯的階段,而長溪王家的罪責難逃,只怕要迎來一場浩大的清洗。
九皇子的兒子雖然只是襁褓中的嬰孩,卻背靠著方家的勢力,有眾多方家族人的扶持,再沒有比這嬰孩更合適的皇儲人選了。
而剛成了寡婦的瑞王妃雖然坐不上皇后之位,卻可一步登天,成為皇太后,扶持幼帝治理山河。
這個節骨眼,逃亡到此的夫人們自然要好好朝拜未來的太后,聯絡一下情誼。
方錦書這幾日也算是看盡了人情冷暖。
那東平王起初要稱帝的消息傳來時,那些貴胄們對她是唯恐避之不及,就算河邊散步,都要遠遠繞行,若不是父親的門生帶兵相護,自己和兒子恐怕都要被人擒拿去諂媚新帝了。
可是現在,聽聞陛下已經肅清君側,重新回宮,這些個趨炎附勢的小人們居然一個個又恬不知恥地說些阿諛奉承之言。
方錦書冷眼看著她們諂媚的樣子,只是冷笑不語。
不過相比於她們的諂媚模樣,方錦書更想欣賞一下那個膽敢命人掌摑她的商婦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的樣子。
茂林縣不大,方錦書也知道那女人有早晚去河埠頭看船打聽消息的習慣,所以她特意選了時間,帶著侍女僕人去與那個商婦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