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臺灣名字的由來

 這裡所指的臺灣,就是指海盜盤踞的臺灣中部大員一帶。

 同時也是荷蘭人佔據的政治和商業中心,不是明朝所指的全島名。

 荷蘭殖民時期,明朝廷稱臺灣為“東番”,泛指土著部落居住的地方,分為土番和野番。

 土番意為居住在平原的部落,野番意為居住在山地的部落。

 而“東番”這個名字明顯帶有矮化的意思。

 到了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將荷蘭人起名的普羅文蒂亞城改為東都明京。

 並且設立一府二縣。

 也就是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

 1664年其子鄭經把東都改稱東寧,並撤縣改州。

 一直至清朝初期,“臺灣”作為官方名稱開始使用。

 在1684年施琅《陳臺灣棄留利害疏》中說道:“竊照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裡。

 山川峻峭,港道紆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

 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餘遙。

 ……臺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

 而清朝的康熙帝則是諭旨硃批到:“臺灣棄取,所關甚大”

 “棄而不守,尤為不可”。

 所以下詔,決定把臺灣併入大清版圖,並設立一府三縣。

 即臺灣府,所屬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隸屬福建省。

 一直到清末,臺灣被日本人佔領,直到後來日本戰敗,這才歸還臺灣給中國。

 則這就是臺灣的由來。

 臺灣,從來隸屬於中國,不管是我們從最開始的華夏九州,還是現如今的中國,一直不變過。

 同樣飲一江水,同樣說一種語言,同樣學習一種文化,同樣祭祀黃帝,同樣的風俗,同樣的飲食習慣,縱使時光流逝,前人不再,可是誰都不能改變一個事實。

 那就是,我們都是華夏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