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臺灣名字的由來

 根據沈瑩的記載:“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張。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

 形象的描繪了臺灣島那時候的環境特點。

 到了公元636年,唐代纂修的正史《隋書》問世。

 在《隋書?流求國》和《隋書?陳稜傳》中則是這樣記載的。

 在隋朝隋煬帝的大業三年(607年)時,隋煬帝曾經令羽騎尉朱寬和海師何蠻入海求訪異俗。

 到了流求,因為言語不通,只劫掠一個人就回來了。

 等到第二年,又命令朱寬前往慰撫流求,意思是要招安。

 但是流求人不答應,

 沒辦法,只能是朱寬拿了對方的其布甲去跟隋煬帝覆命了。

 到了隋煬帝的大業六年。

 隋煬帝又再一次派遣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一萬多人去征伐流求,最後擄掠了數千個人而回去。

 隋煬帝在位時,三次派兵征伐這個海上孤島都無功而返。

 最後他非常生氣的覺得,這就是一個小破地道,一堆野人而已。

 哪裡有資格稱為“夷州”。

 索性直接改名,直接就封他叫做“流求”(亦作“琉球”)吧!

 於是從隋朝始至元朝,歷朝官方都把臺灣稱作“流求”或“琉球”,也有稱“瑠求”或“留求”。

 而到了明清時期,那時候。正是我們海軍力量倒退的時期。

 因為那時候,開始閉關鎖國了。

 在明朝朱元璋的明洪武開國之初,就開始實施了海禁政策。

 那時候是遷澎湖居民至漳、泉,廢巡檢而墟其地。

 這就讓臺澎地區成了空島,相當於拱手相讓。

 那時候,海盜氾濫和倭寇猖獗,臺灣成為海上武裝集團的集結地和海外貿易的中轉站。

 結果明永樂年間鄭和七次出使西洋,航程最遠到達非洲東岸,國家財竭力盡。

 但是他們卻對一水之隔、近在咫尺的臺灣卻視若棄子,無人問津。

 而在明萬曆帝在位40餘年期間,東南沿海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居然不是明朝政府軍隊,而是海商海盜集團。

 “臺灣”首次見於明萬曆年間的《蓉州文稿》:“萬曆間,海寇顏思齊有其地,始稱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