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楚國曆代君主5

 

 齊桓公不聽,仍繼續進軍,駐於陘(陘山,楚國北塞,今河南漯河市東)(《左傳·僖公四年》。)。
 

 楚成王毫不示弱,亦率大軍迎戰,迫使齊等八國軍隊退駐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史記·楚世家》。)齊、楚雙方一方面在對峙,另一方面亦在尋找妥協的辦法。這年夏,楚成王派屈完到齊等國軍隊駐處進行試探。齊桓公企圖壓服楚國,當屈完來時,即陳八國之軍,“與屈完乘而觀之”,並恐嚇道:“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懼,針鋒相對地答道:“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齊桓公權衡得失,只得與屈完盟於召陵 (《左傳·僖公四年》。)
 

 召陵之盟,是齊、楚雙方經武力對峙之後達成妥協的產物。楚成王、斗子文在齊桓公親率的八國軍隊面前,沉著鎮定,文武兩手,以戰逼和,充分展示了突出的政治、軍事才幹。
 

 召陵盟後,楚國繼續北上東進,與齊國爭霸。公元前655年(楚成王十七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首止(今河南睢縣東),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不滿,使周公宰孔召鄭文公,說:“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鄭文公果然“逃其師而歸”(《左傳·僖公五年》),不與盟。
 

 斗子文乘隙舉兵滅弦(今河南息縣、潢川間),弦君奔黃。弦,姬姓國,又是齊之姻親國,楚首先滅弦,是因為弦的姻親國江、黃原為楚之與國,齊桓公霸盛時,二國叛楚與齊結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同上)。
 

 故楚成王、斗子文首先拔掉這顆眼中釘,以挫江、黃,打擊齊桓公。公元前654年(楚成王十八年)夏,齊桓公率齊、魯、宋等國軍隊攻打鄭國,圍鄭新城(今河南密縣東南),以懲罰鄭之不盟首止與親楚行為。
 

 同年秋,楚成王親率軍北上攻圍齊之盟國許(今河南許昌),救援鄭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許以救鄭”(《左傳·僖公六年》。)之舉。由於其他各國也出兵救許,楚成王也就退兵了。
 

 但他並未回到郢都,而是駐兵武城(今河南南陽市北),觀察動靜。許僖公恐懼,在蔡穆侯帶領下,赴武城向楚成王請罪。《左傳·僖公六年》載:“許君面縛,銜璧,大夫衰[糹至],士輿櫬。”
 

 《史記·楚世家》則載:“成王以兵北伐許,許君肉袒謝,乃釋之。”
 

 兩者記載雖略異,但楚成王北上圍許救鄭,聲勢浩大,諸侯震動,則是事實。面對楚成王咄咄逼人之勢,齊桓公也就全力攻鄭,以阻止楚國北上。鄭在齊等中原國家打擊下,只得向齊請和。
 

 公元前651年(楚成王二十一年,齊桓公三十五年),齊桓公與諸侯盟於葵丘,鄭、許均被迫與盟。在此形勢下,楚成王並不急於與齊桓公正面爭奪,而是繼續東略,迂迴打從,以削弱對方。
 

 公元前 649年(楚成王二十三年),楚成王以“黃人不歸楚貢”(《左傳·僖公十一年》。)為由,攻打黃國(今河南潢川西北)。
 

 第二年,又出兵滅黃。《穀梁》說: “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可見楚在滅黃的同時,又攻伐江國(今河南息縣西)。
 

 滅黃之後,又繼續東進,於公元前646年(楚成王二十六年),攻滅英 (今安徽金寨東南)、六(今安徽六安東北)。至此,楚國勢力已推進到淮河中游一帶。
 

 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二十七年,齊桓公四十一年),楚成王以為徐國

(徐戎所建,今江蘇泗洪南)親齊親中原諸國,即興兵討伐。
 

 齊桓公急忙會宋、魯、陳、衛、鄭、許、曹等國盟於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當時屬齊地),決定救徐。各國國君“次於匡(今河南睢縣西)以待之”(《左傳·僖公十五年》),由魯大夫孟穆伯率各國軍隊前往救徐。《穀梁》說:“次,止也,有畏也。”
 

 可見,各國國君是被迫前來抗楚救徐的,自己卻不敢親臨前線。正面抗楚不利,同年夏,齊等國軍隊又攻打楚之與國厲(今湖北隨州東北),企圖抄襲楚國後方,以解徐之圍。同年冬,宋乘曹軍遠出,襲其國,楚於是乘機大舉進攻,敗徐於婁林(今安徽泗縣東北)。
 

 齊桓公以八國之眾不敵長驅直入之一楚,足見楚成王大膽果斷,齊桓公已不能與之匹敵。同年,齊管仲卒。
 

 此後兩年,齊桓公雖曾伐厲伐英,以“報婁林之役”(《左傳·僖公十七年》),企圖挽回在淮泗地區的敗勢,但已無濟於事。
 

 公元前643年(楚成王二十九年),齊桓公卒,齊國霸勢轉衰。楚成王與齊桓公爭霸,歷時十餘年,結果楚國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其原因除了客觀上因管仲先死、齊桓公力竭,齊國已力不從心、明顯地走下坡路外,主要的則是楚成王、斗子文審時度勢,謹慎謀劃、奮發進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