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漢49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宣佈禁止郡國鑄錢,把全國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燬,把錢幣大權收歸中央。成立了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鍾官、辨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造五銖錢。這次新鑄的五銖錢(也稱上林錢或三官錢),重如其文,錢的質量很高,便於流通,成為當時唯一合法的貨幣。
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 漢初,鹽鐵為私人經營,對鹽鐵經營採取放任政策,國家僅設官收稅。漢武帝採納大商人孔僅和東郭咸陽建議,把私人壟斷的冶鐵、煮鹽、釀酒等重要工商部門收歸國家壟斷經營,在全國產鹽鐵的地方設立鹽鐵專賣署,並任命當地的大鹽鐵商為鹽、鐵官,管理煮鹽、製造鐵器和買賣鹽鐵等事務。不產鐵的地方設小鐵官,以熔化廢鐵作農具或用具。
鹽鐵官營後,嚴禁私人鑄鐵和煮鹽。自從鹽鐵官營後,漢政府大大增加了收入。但是管理鹽鐵的官吏多為鹽鐵商人,經營不善,往往產品質量低,價格昂貴,貧民購買不起。[
漢朝文化又稱兩漢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受到了東西方的現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羨慕。但是兩漢文化的形成較之中國上古時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較晚的,它的形成基礎則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漢朝文化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為:“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漢朝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大氣磅礴,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的雕塑,最具特點,其中馬沒有精雕細啄的修飾,而是用非常大氣的大的輪廓去生動的表現出了馬的形象 西漢承秦建制,許多方面繼承秦的作法,但在刑法和文化控制方面,漢初吸取秦朝的經驗教訓,採取簡約寬鬆的政策。
漢立國之初,朝中盛行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對百姓生活極少干涉,並大量蒐羅文獻,允許多家學說並行。 漢初君臣,皆起於楚地。 建國以後,他們對楚歌、楚聲也多所偏愛。 因此,楚辭在漢初得到極大的流行。 “秦焚燒《詩》、《書》… 故在文章,則楚漢之際,詩教已熄,民間多樂楚聲,劉邦以一亭之長登帝位,其風遂被宮掖。 蓋秦滅六國,四方怨恨,而楚尤發憤,誓雖三戶必亡秦,於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聲為尚。 ”(《漢文學史綱要》第六篇 《漢宮之楚聲》) 漢初的政論散文家有賈誼和晁錯,其中賈誼的《過秦論》、《陳政事疏》等文章很著名,文學性也較強。
漢初之辭賦主要繼承騷體傳統,並開始向新體賦轉化。 漢初的騷體賦作者因為缺少屈原那樣的果敢精神,其賦作也往往強為呻吟,並沒有多麼深刻的思想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故而辭賦由抒發個人的強烈感情轉向鋪張揚歷,宣揚統治階級的華貴生活和享樂生活,由嚴峻的責斥變為溫和的諷勸。 賦體的變化也必然成就一些實踐這種體裁的詩人作家,賈誼是漢初騷體賦作的唯一優秀作家。
西漢的經濟力量雄厚,疆域廣闊,漢代文學呈現出八方薈萃、氣度恢宏的文化主流氣象。如漢之樂府,就廣泛採集代、趙、秦、楚各地的歌謠,以“觀風俗、知薄厚”。同時武帝大規模擴大樂府機構,重視採納民間和異域的新聲變曲,為文學的發展引進了民間的文化營養,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此舉在文學史上意義重大。 漢武帝時的詩人、辭賦家和文章家其眼光和胸襟也大為開放,或寫下了“亦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報任安書》)的史著,或以賦家之心,包舉宇宙,總攬人物,大開大合,成就氣象萬千之辭賦。
《史記》是史傳散文的典範之作,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記傳體的通史。記載了從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由五種體例構成。其中本紀、世家和列傳是《史記》中最具文學價值的部分。無論是在人物形象的刻劃上,還是在文章自身的結構及語言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這個階段的大賦兼綜南北、融繪古今,描繪千秋帝業,是漢賦的鼎盛時期。 標誌著漢大賦正式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發》。
漢代的統一繁榮為文人提供了廣闊的視域,使山川風物可以走到他們的筆下,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是漢大賦的代表作。 但是,漢家獨尊儒術,大興經學,使生動活潑的《詩三百》變為“詩經學”。 倫理化、政治化了的“詩三百”其文學意義則降到了極其次要的地位。 漢代士人常要憑藉解經之功得官職,他們不象先秦士人那樣可以用外交、軍事等手段為君主奪取霸權,士的地位及主體人格在這個階段降到很低的位置。 一些賦家也更多地表現出宮廷文人的特色,主要以文學活動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時,提一些建議和批評。
因而漢文人的賦作大多是“潤色鴻業,勸百諷一”的作品。 宣帝時辭賦也盛極一時,王褒、劉向等都是當時著名的作者。 西漢後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王莽開始託古改制,然而改制並沒有成功。王莽在學術上提倡古文經學,古文經學被立為官學。揚雄是此期的代表作家。他的《法言》、《太玄》力求自成一家之言,不傍經典,一改他以前作品的復古特色,但行文流於艱深。其雜文《解嘲》與東方朔《答客難》前呼後應,倒是很有現實意義。[
漢朝的科技。 天文學、歷算、農學、醫學、化學方面有很大進步。漢代人測定星辰,積累豐富知識。《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詳細記載周天二十八宿的名稱和部分。其名稱和順序與後世通行之說完全相符。東漢渾天說代表人物、著名科學家張衡,在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耿壽昌等人創造的渾天儀基礎上,設計了新渾天儀,其中星宿出沒與靈臺觀象完全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