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未央 作品
第128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
“聽說卿,也同那驍騎都尉李廣一樣,是先太宗皇帝任命為中郎,而後外放軍中,擔任將官的。”
“既沒有違反太尉軍令,也沒有違反陛下詔令,太后卻指責臣:有負於先帝恩德。”
但聽到這最後一句‘算不上亂臣賊子’,那才剛舒緩下來的面容,只陡然再度湧上一抹陰冷!
“作為臣子,尤其還是手握重兵、節制天下兵馬的太尉,本該謹言慎行,時刻注意自己的舉動,以免受天子猜忌!”
“在今日朝議之前,這封奏疏上的內容,臣,一無所知。”
“既然程都尉效忠的是宗廟、社稷,是太后和皇帝,那就不要再回昌邑了。”
對此,袁盎縱是再怎麼‘自由出入長樂,深得竇太后信重’,也已然束手無策……
見此,戰戰兢兢於一旁的老宮人也是趕忙上前,抓起一張絹布,就放到了竇太后手中。
短短三兩句話,便是‘知恩不報’‘不恭先帝’‘不敬當今’‘不尊孝道’這好幾個大帽扣下來,饒是程不識生得一副厚重的身板,也是被這幾頂帽子壓得脊背一彎。
“——先帝對臣有恩,所以臣忠於宗廟、社稷,忠於太后、陛下,以報效先帝的恩德。”
——對於東宮長樂而言,尤其是對竇太后而言,袁盎,確實是個很特殊的存在。
那封奏疏中,周亞夫都說了什麼?
——淋淋灑灑千百字,總結起來不過以下寥寥幾句。
“太后,至今都還想著與立梁王,以為儲君太弟……”
“——這字字句句,就差沒說我這個瞎老婆子,是秦王政的母親:趙太后那樣的毒婦了!”
不說早有此意,也至少是找了不少能人,查漏補缺、潤色修改個把月,才最終得出的定稿。
“程都尉此來長安,是在幫周亞夫,脅迫太宗孝文皇帝的妻子啊……”
越說越氣之下,竇太后更是身形一陣輕顫,面頰也是一陣陣抽動起來,顯然是被周亞夫這封請立儲君太子的奏疏氣的不輕。
“好歹是平定了叛亂,也算是功過相抵了,如今又鬧這一出?!”
是先帝耳提面命,再三強調‘國家如果遇到危險,可以讓周亞夫領兵’的柱石之臣!
非要說有哪裡不太合適,或者說是不太恰當,那也就是周亞夫遞上這封奏疏的時機。
卻更讓人膽戰心驚……
二六零五:f七零零:四三:六零零零::七三六
——飯可以亂吃,話可不能亂說。
“可他周亞夫,是怎麼做的呢?”
而在上首御榻之上,竇太后卻是連‘免禮’之類的場面話都顧不上說,便直接向程不識發難。
強自按捺許久,終還是沒能將怒火壓下,竇太后冷不丁又一聲冷斥,惹得老宦官趕忙再上前。
只見竇太后聞言,先是深吸一口氣,又將其緩緩吐出;
儘可能滿足周亞夫的要求,並儘量對周亞夫‘溫聲細語’;
再怎麼歇斯底里,也總得先把周亞夫哄回長安,卸下週亞夫手裡的兵權,然後再考慮秋後算賬的問題。
可即便是這樣,竇太后也不該是這個反應。
像現在這樣,氣的揮舞起手中鳩杖,在長信殿一通亂砸,既不符合漢太后該有的城府,也絕非竇太后所該有的反應。
“遵從太尉軍令,是因為臣忠於陛下,與太尉是誰,並無絲毫關聯。”
“臣聽命於太尉賬下,對於太尉的軍令——除非是謀逆這樣的亂命,臣,便不敢有絲毫悖逆。”
“這,難道是臣子該做的事嗎?”
“此番,也不過是遵從太尉之令,親自帶著太尉的奏疏,入朝呈於陛下當面。”
本是棉裡藏刃的暗刀,卻被程不識這一板一眼的回答悉數擋下,竇太后只一陣窩火,又偏偏無從發作;
又是一陣深呼吸,才再強壓著怒火道:“程都尉方才,說自己忠於太后、忠於皇帝?”
如果讓竇太后惱怒的,是某件讓竇太后無法理解的事,那袁盎自然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竇太后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接下來,竇太后要洩憤——單純的洩憤。
如果只是單純的‘太尉擁兵自重,請立太子’,竇太后氣歸氣、惱歸惱,但明面上,卻應該時刻保持平和,甚至是維持對周亞夫的和善。
開國元勳中的高景侯周珂、汾陰侯周昌這堂兄弟倆,以及他們存世的子孫後嗣暫且不論;
單就是一個如今漢家,儒、法、墨、農、黃老等諸家學派都公認的聖人:周公姬旦,便是怎麼都繞不過去的‘姓周的’。
“太后,言失了。”
“怎此番,太尉周亞夫如此威逼長安,甚至是威逼皇帝,和我這個瞎了眼的老寡婦~”
“惟願太后千秋萬福,長樂未央。”
“——正好我長樂宮,缺一個看守宮門的衛尉。”
“在周亞夫的賬下,難道程都尉,也敢這樣對周亞夫說話嗎?!”
···
“今日朝議,百官公卿親眼所見:太尉這封奏疏,是臣在得到陛下的允准之後,才當著百官的面捏除泥封的。”
便是竇太后身側的袁盎,聽聞這駭人聽聞的一番話,面色也是不由白了白。
“——先是在睢陽,屢次三番抗旨不遵,坐視睢陽困苦而不救!”
“既沒有違反太尉軍令,也沒有違反陛下詔令,太后卻指責臣:有負於先帝恩德。”
但聽到這最後一句‘算不上亂臣賊子’,那才剛舒緩下來的面容,只陡然再度湧上一抹陰冷!
“作為臣子,尤其還是手握重兵、節制天下兵馬的太尉,本該謹言慎行,時刻注意自己的舉動,以免受天子猜忌!”
“在今日朝議之前,這封奏疏上的內容,臣,一無所知。”
“既然程都尉效忠的是宗廟、社稷,是太后和皇帝,那就不要再回昌邑了。”
對此,袁盎縱是再怎麼‘自由出入長樂,深得竇太后信重’,也已然束手無策……
見此,戰戰兢兢於一旁的老宮人也是趕忙上前,抓起一張絹布,就放到了竇太后手中。
短短三兩句話,便是‘知恩不報’‘不恭先帝’‘不敬當今’‘不尊孝道’這好幾個大帽扣下來,饒是程不識生得一副厚重的身板,也是被這幾頂帽子壓得脊背一彎。
“——先帝對臣有恩,所以臣忠於宗廟、社稷,忠於太后、陛下,以報效先帝的恩德。”
——對於東宮長樂而言,尤其是對竇太后而言,袁盎,確實是個很特殊的存在。
那封奏疏中,周亞夫都說了什麼?
——淋淋灑灑千百字,總結起來不過以下寥寥幾句。
“太后,至今都還想著與立梁王,以為儲君太弟……”
“——這字字句句,就差沒說我這個瞎老婆子,是秦王政的母親:趙太后那樣的毒婦了!”
不說早有此意,也至少是找了不少能人,查漏補缺、潤色修改個把月,才最終得出的定稿。
“程都尉此來長安,是在幫周亞夫,脅迫太宗孝文皇帝的妻子啊……”
越說越氣之下,竇太后更是身形一陣輕顫,面頰也是一陣陣抽動起來,顯然是被周亞夫這封請立儲君太子的奏疏氣的不輕。
“好歹是平定了叛亂,也算是功過相抵了,如今又鬧這一出?!”
是先帝耳提面命,再三強調‘國家如果遇到危險,可以讓周亞夫領兵’的柱石之臣!
非要說有哪裡不太合適,或者說是不太恰當,那也就是周亞夫遞上這封奏疏的時機。
卻更讓人膽戰心驚……
二六零五:f七零零:四三:六零零零::七三六
——飯可以亂吃,話可不能亂說。
“可他周亞夫,是怎麼做的呢?”
而在上首御榻之上,竇太后卻是連‘免禮’之類的場面話都顧不上說,便直接向程不識發難。
強自按捺許久,終還是沒能將怒火壓下,竇太后冷不丁又一聲冷斥,惹得老宦官趕忙再上前。
只見竇太后聞言,先是深吸一口氣,又將其緩緩吐出;
儘可能滿足周亞夫的要求,並儘量對周亞夫‘溫聲細語’;
再怎麼歇斯底里,也總得先把周亞夫哄回長安,卸下週亞夫手裡的兵權,然後再考慮秋後算賬的問題。
可即便是這樣,竇太后也不該是這個反應。
像現在這樣,氣的揮舞起手中鳩杖,在長信殿一通亂砸,既不符合漢太后該有的城府,也絕非竇太后所該有的反應。
“遵從太尉軍令,是因為臣忠於陛下,與太尉是誰,並無絲毫關聯。”
“臣聽命於太尉賬下,對於太尉的軍令——除非是謀逆這樣的亂命,臣,便不敢有絲毫悖逆。”
“這,難道是臣子該做的事嗎?”
“此番,也不過是遵從太尉之令,親自帶著太尉的奏疏,入朝呈於陛下當面。”
本是棉裡藏刃的暗刀,卻被程不識這一板一眼的回答悉數擋下,竇太后只一陣窩火,又偏偏無從發作;
又是一陣深呼吸,才再強壓著怒火道:“程都尉方才,說自己忠於太后、忠於皇帝?”
如果讓竇太后惱怒的,是某件讓竇太后無法理解的事,那袁盎自然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竇太后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接下來,竇太后要洩憤——單純的洩憤。
如果只是單純的‘太尉擁兵自重,請立太子’,竇太后氣歸氣、惱歸惱,但明面上,卻應該時刻保持平和,甚至是維持對周亞夫的和善。
開國元勳中的高景侯周珂、汾陰侯周昌這堂兄弟倆,以及他們存世的子孫後嗣暫且不論;
單就是一個如今漢家,儒、法、墨、農、黃老等諸家學派都公認的聖人:周公姬旦,便是怎麼都繞不過去的‘姓周的’。
“太后,言失了。”
“怎此番,太尉周亞夫如此威逼長安,甚至是威逼皇帝,和我這個瞎了眼的老寡婦~”
“惟願太后千秋萬福,長樂未央。”
“——正好我長樂宮,缺一個看守宮門的衛尉。”
“在周亞夫的賬下,難道程都尉,也敢這樣對周亞夫說話嗎?!”
···
“今日朝議,百官公卿親眼所見:太尉這封奏疏,是臣在得到陛下的允准之後,才當著百官的面捏除泥封的。”
便是竇太后身側的袁盎,聽聞這駭人聽聞的一番話,面色也是不由白了白。
“——先是在睢陽,屢次三番抗旨不遵,坐視睢陽困苦而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