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未央 作品
第298章 真有意思~
~
好!傢伙~
饒是對這一歷史名場面有心理準備,但當這一幕出現在眼前時,劉榮也還是不由直呼:好傢伙!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
——在劉榮的記憶中,這一典故,僅僅只是兩漢四百餘年,相當不起眼的一件逸聞趣事。
而這一逸聞之所以能得以流傳,還是因為該典故的主人公:長沙王劉發,有一個能幹的後代:漢光武帝,大魔導師劉秀。
在過去,劉榮一直是把這個故事當笑話聽,也從來不覺得這個笑話,有什麼具體的政治意味在其中。
左右不過是長沙王劉發出身卑微,又實在不甘心受限於長沙貧瘠、狹小的國土,才通過這種類似耍寶、賣慘的方式,博得漢景帝一笑,遂得償所願。
直到此刻;
直到親眼見證了這一歷史名場面——親耳聽到劉發這句‘國小地狹,不足回旋’,劉榮才由衷讚歎起老劉家的基因強大。
看看周圍,大傢伙都是什麼反應?
片刻之前才剛表態,表示自己也要角逐趙王之位的河間王劉德,以及魯王劉餘、常山王劉彭祖三人,望向劉發的目光滿是同情!
臨江王劉淤、江都王劉非,以及中山王劉勝三個樂子人,則是半帶戲謔,半帶認可的連連點頭,似乎是為劉發的智慧而讚歎。
就算是向來不怎麼摻和這些,甚至都不怎麼出門見人的膠東王劉端,以及年僅七歲的膠西王劉彘,望向這位長沙王殿下的目光中,也同樣帶上了滿滿的崇拜之色。
上首御榻,竇老太后忍俊不禁的含笑搖頭,顯然也是被逗樂了;
至於慄太后,雖然沒太明白劉發的真實意圖,但從眾人的反應當中,也隱約感知道:劉發此番,似乎使了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兒,辦成了一件大事。
而劉榮接下來的一番話,也算是驗證了慄太后的這一猜想。
“長沙之意,朕,知之矣……”
對這個向來不顯山不露水,甚至一直都沒什麼存在感的弟弟,劉榮從本心上講,其實還是相當同情的。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位景帝皇六子獲封長沙,在長沙王的位置上一坐,便是二十七年之久。
——二十七年!
在這個時代——在這個兩湖兩廣,甚至南方絕大多數地區都還完全沒有開發、都還熱帶雨林遍佈的年代,能在長沙那等窮鄉惡水活夠二十年,已然是一件令人驚歎的事!
自有漢以來,凡五十餘年、六代漢天子,尚且不曾有一人能在位二十七年!
在原本的歷史時間線上,臨江王劉淤可是獲封不過數年,便因水土不服的一命嗚呼;
劉發能在長沙保存性命,甚至還傳延子嗣、宗祠,一直到光武帝橫空出世,說句稍微有些迷信的話:多少是有些氣運在身上的。
而在歷史上,劉髮長達二十七年的諸侯生涯,唯二值得一說的事,一者,便是方才這一句‘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
二者,則是劉發就國長沙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景帝都尚還健在,劉發的母親唐姬作為後宮姬嬪,自也只能留在長安未央宮。
母親久居長安,作為諸侯王的劉發三年一入朝,也就等同於每隔三年,才能見到慈愛的母親一面。
日夜思念母親唐姬而不得見,劉發便於每年秋後,從長沙國收穫的稻米中挑選出一批最好的,專人專騎送去長安孝敬母親;
再讓送米的人在回來時,帶回長安的泥土,並以此泥土在長沙築臺。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劉發送去長安的米,唐姬或許吃了,或許沒吃;
但送糧隊從長沙一車車運回來的泥土,卻被劉發一層層築建成臺。
每當夕陽西下時,劉發皆登臺而北望,以遙寄對母親唐姬的思念之情。
這座泥臺,被後世人取劉發死後的諡號,稱之為:定王臺。
也被史家公認為:定王望母臺,或是望母臺。
二十七年諸侯生涯,劉發滿共就這兩件事,於史冊之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痕跡。
——獻舞謀土,以及,築臺思母。
毫無疑問,劉發是個厚道人。
而且是如今漢家,頂好的老實人、本分人。
好!傢伙~
饒是對這一歷史名場面有心理準備,但當這一幕出現在眼前時,劉榮也還是不由直呼:好傢伙!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
——在劉榮的記憶中,這一典故,僅僅只是兩漢四百餘年,相當不起眼的一件逸聞趣事。
而這一逸聞之所以能得以流傳,還是因為該典故的主人公:長沙王劉發,有一個能幹的後代:漢光武帝,大魔導師劉秀。
在過去,劉榮一直是把這個故事當笑話聽,也從來不覺得這個笑話,有什麼具體的政治意味在其中。
左右不過是長沙王劉發出身卑微,又實在不甘心受限於長沙貧瘠、狹小的國土,才通過這種類似耍寶、賣慘的方式,博得漢景帝一笑,遂得償所願。
直到此刻;
直到親眼見證了這一歷史名場面——親耳聽到劉發這句‘國小地狹,不足回旋’,劉榮才由衷讚歎起老劉家的基因強大。
看看周圍,大傢伙都是什麼反應?
片刻之前才剛表態,表示自己也要角逐趙王之位的河間王劉德,以及魯王劉餘、常山王劉彭祖三人,望向劉發的目光滿是同情!
臨江王劉淤、江都王劉非,以及中山王劉勝三個樂子人,則是半帶戲謔,半帶認可的連連點頭,似乎是為劉發的智慧而讚歎。
就算是向來不怎麼摻和這些,甚至都不怎麼出門見人的膠東王劉端,以及年僅七歲的膠西王劉彘,望向這位長沙王殿下的目光中,也同樣帶上了滿滿的崇拜之色。
上首御榻,竇老太后忍俊不禁的含笑搖頭,顯然也是被逗樂了;
至於慄太后,雖然沒太明白劉發的真實意圖,但從眾人的反應當中,也隱約感知道:劉發此番,似乎使了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兒,辦成了一件大事。
而劉榮接下來的一番話,也算是驗證了慄太后的這一猜想。
“長沙之意,朕,知之矣……”
對這個向來不顯山不露水,甚至一直都沒什麼存在感的弟弟,劉榮從本心上講,其實還是相當同情的。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位景帝皇六子獲封長沙,在長沙王的位置上一坐,便是二十七年之久。
——二十七年!
在這個時代——在這個兩湖兩廣,甚至南方絕大多數地區都還完全沒有開發、都還熱帶雨林遍佈的年代,能在長沙那等窮鄉惡水活夠二十年,已然是一件令人驚歎的事!
自有漢以來,凡五十餘年、六代漢天子,尚且不曾有一人能在位二十七年!
在原本的歷史時間線上,臨江王劉淤可是獲封不過數年,便因水土不服的一命嗚呼;
劉發能在長沙保存性命,甚至還傳延子嗣、宗祠,一直到光武帝橫空出世,說句稍微有些迷信的話:多少是有些氣運在身上的。
而在歷史上,劉髮長達二十七年的諸侯生涯,唯二值得一說的事,一者,便是方才這一句‘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
二者,則是劉發就國長沙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景帝都尚還健在,劉發的母親唐姬作為後宮姬嬪,自也只能留在長安未央宮。
母親久居長安,作為諸侯王的劉發三年一入朝,也就等同於每隔三年,才能見到慈愛的母親一面。
日夜思念母親唐姬而不得見,劉發便於每年秋後,從長沙國收穫的稻米中挑選出一批最好的,專人專騎送去長安孝敬母親;
再讓送米的人在回來時,帶回長安的泥土,並以此泥土在長沙築臺。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劉發送去長安的米,唐姬或許吃了,或許沒吃;
但送糧隊從長沙一車車運回來的泥土,卻被劉發一層層築建成臺。
每當夕陽西下時,劉發皆登臺而北望,以遙寄對母親唐姬的思念之情。
這座泥臺,被後世人取劉發死後的諡號,稱之為:定王臺。
也被史家公認為:定王望母臺,或是望母臺。
二十七年諸侯生涯,劉發滿共就這兩件事,於史冊之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痕跡。
——獻舞謀土,以及,築臺思母。
毫無疑問,劉發是個厚道人。
而且是如今漢家,頂好的老實人、本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