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只此一部,立成豐碑!
《我們終將被遺忘》之所以會受到讀者們的追捧,原因其實很簡單,就因為這篇文章寫透了《父親》當中那股暗藏洶湧的澎湃情感。
《父親》確實很難讀,比我讀過的幾乎所有都難讀,但它也是我讀過的所有中最好的。
它的好就在於對命運無情的深入刻畫,這就像是一道無解的題,就像老安挽留不住自己的樹葉,我們也抓不住溜走的時光。」
「最後那一幕充滿生命鮮豔色彩的綠,也許老安很快就不能再看到了,
他也會記不起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對老安而言,生命的意義已然變得雜亂無章,混沌的腦海再也沒有所謂清晰與正確。
剩下的,只有風燭殘年。
就如同他所說的,我感覺我的樹葉掉光了。」
文章中的許多段落情感豐沛到氾濫,絲毫沒有文學評論的理性,卻出人意料的打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
《我們終將被遺忘》這篇文章說出了許多讀過的讀者的心聲。
也將許多在閱讀之初被勸退的讀者挽留了下來,還把許多之前被口碑嚇住的潛在讀者拉了過來。
效果可謂超群拔類,比幾十篇專業文學評論加在一起的用處都要大。
而寫出這篇文章的張小嫻,本來只是香江浸會大學的普通學生,唯一的工作經歷就是在tvB兼職當了兩個月的編劇。
卻因此受到了《明報》總編輯董橋的欣賞,特地為她在《明報》開闢了專欄《嫻言嫻語》。
張小嫻做夢也沒想到,她的命運竟然會因為一篇文章而發生改變。
除了在香江的口碑變化,《父親》在上市一個多月之後,在內地、灣島的口碑評價也迎來了逆轉。
內地知名文學評論家陳湧在《文藝報》發表評論文章《時間裡的父親一一評&
it;父親>》。
他認為,《父親》表面寫的是疾病對老人的影響,實際上寫的卻是時間的無情。
他在文章中高度評價了的敘事技巧和敘事結構,
「許多人都反映這部十分晦澀難懂,確實,它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是不夠友好的。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的、用心的品味,並不難發現作者在其中留下的巧思,這些巧思非常有助於我們理解故事。
中老安不斷地尋找他的手錶,可以讓讀者清晰的感受到時間的無意義,
也勾勒出了現實與虛幻的邊界。
還有如環境描寫上的微妙變化,如客體語、體態語和副語言所構成的非語言交際體系,都非常有助於讀者理解故事情節。
閱讀《父親》這部看上去很難,實際上並不困難,唯獨需要耐心——
陳湧的文章很專業,有見地,但發表之後卻遭到了一些讀者的非議。
原因就在於他說的「閱讀《父親》需要耐心」,給了不少讀者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
讀《父親》確實需要耐心,但每個人的文學素養、理解能力不一樣。
陳湧覺得自己閱讀《父親》只需要「耐心」,可有些讀者覺得自己需要的卻是「智商」。
《父親》改編自法國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這部電影在影像表達上使用了比較複雜的技巧。
光影變化、場面調度、鏡頭剪輯、聲音塑造·-諸多技巧的疊加使用才將故事串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林朝陽僅靠文字復刻這樣的故事,無疑是一件極有難度的。
雖然他做到了,並且做的相當好,但每個讀者畢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過異的思想。
要讓大家一下子都與他的構思同頻共振,確實不是容易的事。
有讀者看第一遍放棄了,聽到周圍人的反饋,覺得可能是自己沒什麼耐心和審美,又看了一遍,發現還是看不下去、看不懂,只能無奈自嘲「水平不夠」、「智商不夠」。
這樣的聲音慢慢變多,因此有人戲稱「沒點智商看不了《父親》」
不過這些讀者的吐槽終究只是少數,在《父親》發表一個多月之後,文學界對這部的口碑越來越高,超越了林朝陽《闖關東》之後創作的諸多作品。
12月份的《十月》上發表了編輯張守仁對這部的評論《只此一部,立成豐碑一一評長篇
》。
文章中這樣寫道:
《父親》的偉大在於它將情節、技巧、情感高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結合成有機的整體,天衣無縫。
閱讀這部作品,你會恍惚於它迷宮般的情節,沉迷於它炫技般的技巧,感動於它波濤洶湧的情感。
在理智與情感的雙重支配下,享受到的是亢奮、感動、幸福的審美情緒。
無論怎樣看,我都認為它是一部幾近完美的。
身為一名編輯,在閱讀這樣的美文華章時,我非常確信它必將在當代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1990年的文壇,註定是屬於《父親》的。
只此一部,立成豐碑!
張守仁對《父親》的超高評價一經發出便在文學界掀起了千層浪。
他是《十月》的編輯,編髮過諸多知名文學作品,在國內文學界聲譽卓著,
有文壇好事者將他和崔道義等其他三位編輯並稱為「燕京四大名編」。
沒有人會懷疑張守仁的文學素養和專業精神,但他對《父親》的評價如此之高,顯得過於露骨,惹起了不少人的議論。
大家都是搞文字工作的,在評價同行的作品時,都會融入一些處世哲學。
比如對於某些缺點大於優點的作品,在評價時就要多提優點,少提缺點;若是優點大於缺點,那就要誇的大大方方,但切忌露骨。
因為一旦露骨,就難免有諂媚之嫌,既讓他人看低了,也折損了自身的聲望。
但不管怎麼說,張守仁對《父親》的評價並非是毫無根據的,反而頗有見地,大家對他有議論,卻並未影響對《父親》的評價。
尤其是在讀者群體當中,他的這個評價受到了許多林朝陽忠實讀者的認可。
隨著多篇評論文章對《父親》高度評價不斷地傳播,《父親》在讀者當中的口碑也持續走高。
這其中除了有那些讀懂了,真心認可內容的讀者。
還有相當一大部分人是因為提供的情緒價值而認可的人,通俗點講,就是「跟風無腦吹的」。
後世大家可能都會遇到過這種情況,某位已經久未露面的名人去世,某博上突然就會冒出一堆他的「多年粉絲」現身悼念。
又或者是某瓣上有人創建了一部根本不存在的電影,像模像樣的寫了幾篇看起來不明覺厲的影評,引來一群「文青」傾訴共鳴,誇讚這部電影有多好多好。
這些人可能壓根沒怎麼看過多少相關作品,或者是看得很少,但為了尋求認同、為了彰顯品味,便會拼命的鼓吹他們並不瞭解的東西。
他們與「跟風無腦吹」本質上都是出自於同一種心理。
說是濫等充數也好、渾水摸魚也罷,但這些人確實提供了相當大的輿論影響。
在《父親》的傳播過程中也是一樣,首先確實不好懂,別人都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