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廢人 作品

第五十六章唐僧一封信,二郎神帶兵上天庭

 搶了觀音的人、觀音讓他還一個回去這種事情自然是不能明說的,所以唐僧的口中,故事就有了另一個模樣。

 “所以貧僧的確有意要選一位真龍做弟子,將來調教一番後,也好送與菩薩、給她旁邊的捧珠龍女做個伴。”

 敖閏一聽這話更加激動了,開口道:“聖僧,小龍膝下有一子,名喚敖榮,雖然生得愚鈍了些,倒也算堪造就,望聖僧收錄門牆,小龍感激不盡!”

 他說著從從一袋子中掏出一個籃子,向唐僧遞了過來,唐僧接過一看,裡面正是束脩六禮。

 六禮分別是:一條臘肉、兩斤芹菜、三兩龍眼乾、四包連子、五斤紅棗、六兩紅豆。

 ??肉乾:寓意謝師恩,表達弟子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芹菜?:寓意勤奮好學,業精於勤,鼓勵學生努力學習。

 ??龍眼乾?:寓意開竅生智,象徵智慧與啟迪。

 ??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表示老師教育的艱辛與付出。

 ??紅棗?:寓意早日高中,希望學生學業有成,未來能夠取得好成績。

 ??紅豆?:寓意鴻運高照或宏圖大展,祝願學生前程似錦。

 說實話這還是唐僧第一次收到束脩,他也不知道老師收了這束脩後應該要做些什麼。

 所幸這束脩也不怎麼對味,拜和尚的師,卻用儒家的禮,不知道這龍王是怎麼想的。

 想來這龍王應當是十分推崇儒家天、地、君、親、師這一套禮教思想的,畢竟他就是以三綱五常中的忤逆不孝這一條、將自己兒子敖玉推上了斬龍臺。

 一個李靖、一個敖閏,他們要是真把禮教思想奉為圭臬、自身也一絲不苟、以身作則的徹底執行到底,那雖然算得上是頑固不化、卻也有幾分可敬之處。

 可惜此類人不過是把禮教作為樹立權威、遮掩事實的工具罷了,有利則用、無利則詭辯變通,稱其為衛道士那也算是抬舉了,此輩實乃是敲骨吸髓的奸賊!

 所以唐僧直接道:“老龍王,我佛家實不興這束脩六禮,你還是請收回去吧,至於令子敖榮,且算作貧僧的記名弟子,你直接送往南海觀世音菩薩處即可,若是菩薩不收,你再給貧僧送來不遲。”

 除了以上原因外,多少也有些怕小白龍尷尬的原因在裡面,畢竟他們父子感情早破裂了,兄弟間感情只怕也難說,否則小白龍也不至於要改姓,是以唐僧直接就給觀音送過去了。

 敖閏立即拜謝道:“多謝聖僧,聖僧日後倘有用到小龍處,儘管使人來喚便是!”

 這話雖然說得好聽,但其實基本算是一句廢話,唐僧有事直接招呼孫悟空就好了,孫悟空到了西海還不是直接拿捏?

 敖閏又客氣了幾句,便告辭回去了。

 他其實早遠遠的看見了敖玉,但始終沒過去搭話,悟賢自然也沒過來搭理他。

 孫悟空又對著唐僧訴說了這鯥牛的種種情況,唐僧心喜不已,當即便過去與那鯥牛交流磨合起來。

 第五十七陳玄奘志同二郎神惠靈王赴任司危府

 卻說豬剛鬣奉命前往灌江口,一路騰雲駕霧,不多時就到了灌江口。

 豬剛鬣停雲落地,自有康、張、姚、李、郭、直、六位過來問話。

 他們分別是康太尉康安裕,張太尉張伯時,李太尉李煥章,姚太尉姚公麟。另有直健、郭申二位將軍,與二郎神彼此兄弟相稱,合稱梅山七聖。

 豬剛鬣道:“勞煩六位哥哥通稟一聲,豬剛鬣有事想見真君一面。”

 六人面面相覷,不曾聽過豬剛鬣的名號。畢竟豬剛鬣做天蓬元帥時,並不是這個名字,被貶下凡後才改名喚作豬剛鬣,後面跟了唐僧才有豬剛鬣這個名號,所以自然沒什麼知道。

 康安
裕道:“抱歉,我兄弟幾人不曾聽過閣下大名,不知可否說的仔細些,又有何事要見真君?”

 豬剛鬣只好道:“我乃是取經人玄奘法師的座下弟子,今奉了師父與師兄的令,前來求見昭惠靈王。”

 康安裕恍然道:“哦,原來是取經事宜,我等也有耳聞,只是不知怎的找上我家二郎真君了,莫不是有妖怪攔路?”

 豬剛鬣想了想孫悟空的吩咐,於是道:“確實有一妖怪逃脫、不知蹤影,只因我師兄當年大鬧天宮時曾與顯聖真君較過高下,彼此惺惺相惜,故喚我前來請託、期盼真君助拳降妖為謝。”

 梅山六兄弟當即笑道:“原來是大聖的兄弟,通稟什麼,隨我們進去便是。”

 幾人說著便來拉豬剛鬣的手,相擁著一同進了殿門。

 豬剛鬣沒報自己前世天蓬元帥的名號,只因如今這神職早已另封了他人,是以只用了豬剛鬣的名字,梅山六兄弟雖不曾失禮,卻哪裡有對待大聖兄弟的態度,前後對比,實是冷暖自知,甚至哪怕是取經人這三個字,都比豬剛鬣來的管用。

 六人牽著八戒進了門,二郎神正在堂前站立,你道他什麼模樣?有道是:

 儀容清秀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

 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進了門,幾人再不見外,二郎神對著康安裕道:“大哥,此人何來?”

 康安裕笑道:“他是孫大聖的師弟豬剛鬣,只因取經受阻,故來請你助拳呢!”

 豬剛鬣當即拱手道:“見過真君。”

 二郎神聽見孫悟空喚人來請他助拳,也是頷首微笑了一下,對著豬剛鬣道:“不必多禮,請過來細說不遲。”

 豬剛鬣心道此行雖是請他助拳,不過降的卻不是妖、而是神,若要就在此地說清了,只怕他未必肯去,若要假哄騙,事後也恐引起不快,若要交好對方,只怕還是唐僧說的才是道理。

 於是他將唐僧的信遞了過去,道:“我師父聽聞真君事蹟,不勝敬仰,故有此信,真君看過後再說不遲。”

 二郎神自不疑他,當即接過書信,拆了開來,只見上面寫到:

 二郎顯聖真君惠鑑:

 貧僧玄奘,向知君威名,今聞君細事,始知詳情,不甚悽悽,潸然淚下。

 凡人之卑微者,幼年無名,多以序而稱郎,或喚大朗、或作二郎;年七、八而蒙學,始有真名,以便垂詢,十五而成,方得字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