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大明遠勝南宋
半個時辰後,兩百騎卒在東城門外集合,一百多人乘坐馬車向東而去。
年輕的幾個士子如二十四歲的陶大臨、二十五歲的孫鑨、十八歲的孫鋌等人選擇了騎馬。 陶大臨別扭的驅馬,看見身邊的陳銳,忍不住問道:“陳兄,其實可以帶走的,朝中必有安置,若是被韃靼拿到手……” 陳銳微微搖頭。 孔貞幹這位衍聖公算是廢了,陶大臨說的是孔貞幹才六歲的獨子孔尚賢。 不少士子都建議陳銳將孔尚賢帶回南邊,朝中立其為新一代衍聖公,以免被韃靼利用。 孫鑨想了想,試探問道:“陳兄可知前朝故事?” 陳銳轉頭看了眼,這位是孫升的長子,身材碩長,容貌清秀。 “你說的是金、蒙元、南宋故事。” “是。”孫鑨點點頭。 靖康之難後,趙九南逃,那一代的衍聖公孔端友南走臨安,金朝立留在曲阜的孔端操為衍聖公。 之後蒙古崛起,野狐嶺一戰後,金國遷都汴京,蒙古又新立了個衍聖公。 所以那時候,孔府分成了三支。 在孫鑨、陶大臨這些士子看來,雖然孔貞幹無恥,但衍聖公這個名義是很有用的。 陳銳沉默了會兒才開口說:“蒙元攻滅南宋,是依仗武力,而不是儒學。” “我們若要他日北伐收復失土,驅逐韃靼,依靠的也只可能是武力。” “儒學有用,但用不到這兒。” 其實陳銳這幾句話在這個時代算是大逆之言了,但周圍幾個士子都保持了沉默,他們都經歷了殘酷的逃亡生涯,他們都有親人在這次逃亡中死去。 他們都知道,雖然陳銳這幾句話不好聽,但卻是事實。 十一月份了,換算到西曆已經是新年前後,山東也算是北地,天降大雪,似乎無休無止。 不過陳銳一行人走的還算輕鬆,一方面是因為有馬車,另一方面從孔府帶走了足夠多的糧食。 十一月初十,陳銳一行人在萊州平度州落腳。 “快了,快馬疾馳兩天就能抵達蓬萊。”戚繼光抬頭看看天氣,“明日若是放晴,我讓戚通先去報信。” 陳銳點點頭,“不要大意,讓戚通帶二十騎。” 如今山東的西部是戰火紛飛,但中部、東部還算平靜……不過之前鎮遠侯調青州軍南下,盜匪頻頻出沒。 這些天一路東來,負責查探前路的斥候老哈、戚通遭遇了好幾次盜匪,也就是有兩百騎兵在,盜匪才不敢動手。 看著戚繼光離去的背影,陶大臨拿著兩個饃饃走過來,遞給陳銳一個,“在京中聽聞兵部贊戚元敬有將才。” “確實如此。”陳銳接過饃饃,想了想掰成兩半,招手讓不遠處的兩個小女孩過來,塞到她們手中,“若要衛山東,非元敬不可。” 兩個小女孩才八九歲的模樣,長得一模一樣,是一對雙胞胎,她們是陶承學的女兒。 “韃靼會席捲山東嗎?”一旁的江東踱步過來。 “不會。”陳銳乾脆利索的說:“俺答大舉南下,必敗江北軍,破徐州,明軍頂多依淮河而守。” “此戰之後,俺答會回師北地,遼東胡漢混雜,只怕不保。” “京師淪陷,宣府已成飛地,必然廢棄,大同孤懸塞外,只怕也難守。” 江東沉吟片刻後說:“南以黃河為界?” 陳銳點頭贊同,“河南一戰,韃靼略有小挫,但明軍不會北上,黃河下游……以淮河為界。” 黃河下游其實是分成兩條河道的,一條是走山東出海,另一條是奪淮入海,實際上黃河和淮河是同一條河道。 所以,江東說南以黃河為界。 “北以太行山為界。”陳銳補充道:“若能守得住山西、陝西,局勢還算穩得住。” 陶大臨聽了會兒,嘆道:“約莫是南宋局勢。” 幾人都沉默下來,南宋最終為蒙元所滅,如今蒙古人再度侵入中原,飲馬黃河。 久久的沉默後,幾人散開,江東踱步回了側屋,坐在孫升、陶承學的對面,兩個小女孩乖巧的趴在父親的膝前。 “雖是沈宗安學生,但不通五經,卻知史。”孫升輕聲道:“攜婦孺南下,頗有豪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