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八路軍節度使——第十三章:洛陽往事(2)
第二卷:八路軍節度使——第十三章:洛陽往事(2)
作為中國兩千年曆史上最偉大的國都,長安還在,卻已經不是昔日的長安了……
和周圍的田畝人家一樣,上林苑已經荒蕪了,鎬池已經乾枯,昔日魚鳥肆意的仙境如今只剩下一片被歲月風乾了的泥跡。曾經招待過四夷君長和諸國政要的大明宮已經只剩下一片殘垣斷瓦,含元殿的基座上,幾隻懶洋洋的寒鴉棲息鴰噪著,北苑的大安宮已經被抹去了全部存在痕跡,昔日顯赫一時的秦王府所在位置,現在稀稀落落居住著幾戶人家,大明宮那青石鋪就的宮牆還在,卻已經斑駁得不成樣子,多少年風日曬雨淋之下,早已經失去了當年的神采氣度。
城裡的情況也差相彷彿,除了裡坊的建築格局沒有變,其他的都已經變了。朱雀大街上人煙稀少,原本繁華昌盛的西市如今只有十來個小商販在經營叫賣,平康坊的姑娘們再如何塗脂抹粉也抹不平臉上的歲月風霜,芙蓉園中野草叢生,曲江池裡泥鰍橫行,城北的太極宮……除了宮牆依舊,大部分建築物已經被掩埋在瓦礫中。
當年曾經擁有過百萬人口的輝煌都市,如今全城的居民加在一起還不足三千戶。
這便是廣順三年十二月的長安,一個已經漸行漸遠的時代的象徵。
李文革初進長安時,幾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這座都市,不要說比之當年的大唐之都,便是比起現在的延州都有所不如,這是一座完全喪失了生機和活力的城市。
駐守長安的是當朝宰輔王峻的侄子王淳,他目前以殿前侍衛馬步軍虞侯的職務權知京兆府事,手上只有三個指揮不到一千人的駐守兵力,長安、萬年兩縣當中,萬年縣令的位置空了已經將近四十年,卻無人填補,一直以長安縣令兼知萬年縣事。
這倒也不難理解,萬年縣主要是當年的皇親貴戚王子王孫們居住,大片的土地山林田畝茶園牧場別業都是這些貴族的私產,隨著朱溫篡唐的步驟一步步展開,這些人幾乎全數都被遷去東都洛陽,萬年縣剩下來的人口經過這些年的饑荒和戰亂,如今連兩百戶都沒有。這麼一點人口,再單設一個萬年縣縣衙,確實也沒什麼意義了。
節度使進京,是件大事,按理說王淳是不應該怠慢的,雖說他是宰相親族,又實際掌著京兆軍政,坐鎮長安俯瞰關中,但畢竟不能和威權赫赫的節度使相比。以李文革此時的身份,不要說王淳,便是王峻親來,都有資格平起平坐。王淳雖然屁股坐在長安,但是對他,關中的藩鎮們還真沒有幾個人看在眼裡,不要說史家馮家,便是當初的高家,也從未將他這號人物放在眼裡。要趁他無能奪取長安,這些地方諸侯沒這個本事,但是卻也並沒有誰擔心王淳會對自己不利。
笑話,折從阮這樣老虎就蹲在身邊打盹,誰還會去在意一條土狗?
然則王淳自己卻不是這樣以為的,自從擠走了李洪信,滿心以為自己能夠接替這個老牌軍閥在關中稱王稱霸,然而皇帝卻毫不領情地任命數朝元老在朝中資歷僅次於馮道的宣徽北院使檢校太傅左千牛衛上將軍翟光鄴為永興軍節度使權知京兆府,他這個逼迫李洪信入朝的大功臣卻僅僅得了個“同知京兆府事”的名義,好在崔某人命薄,十月份便病死了,長安這才算輪到他王淳主事。
在王淳看來,延州那種偏僻的小地方出來的節度使,也沒啥了不起的。和他這個來自中原的見過大世面的宰相親族比較起來,這個過境的李文革純粹是個土老帽。
話雖如此,不迎不送,不宴不請,畢竟是有失禮數的事情,再說又有京城叔父的信函在此,表面功夫還是要做做的。
因此在得到負責巡城的左都押牙報告之後,王淳還是帶著親兵坐著盛行起來還不到兩百年的轎子來到城西迎接李文革一行。他好歹也算武將出身,坐轎子倒不純粹是為了舒服,而是為了彰顯身份。在汴梁呆得久了,中書門下的相公們、部院寺監的大臣們,大多都是坐轎子的,就是前任權知京兆崔某人,也是坐著轎子晃來晃去,騎馬的除了武將,便是一些邊臣節帥。王淳的身份在汴京實在太低,自然不敢囂張,然而此刻在長安他自家便是土皇上,自然不用過於在意了。
見面的時候,他正要下轎,透過撩起的轎簾看到李文革沒有下馬,便自又坐了回去。在轎子內和李文革。
他如此怠慢嘴臉,自然惹得李文革的隨行人員大怒,沒有李文革的命令,康石頭等護衛親兵不敢擅動,反倒是負責引領李文革進京的呂端趨前說話,責備王淳失禮。
王淳哪裡肯把呂端放在眼裡,六品的職銜,又是在太僕寺這樣的閒衙門供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