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一代天驕——第二十五章:君權神聖(6)
對於呂端地種種舉措。縣裡州里乃至節度府上下並不是一致支持的,許多延州本地出身的官吏對此也曾經薄有微詞,對此,蕭涯離曾經在八月底專門上書節度府為呂端辯解,而李文革對此的最終裁決是送來一紙手書----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看著那歪歪斜斜的毛筆字體,呂端可以確定,這確實是太尉大人的親筆手書無疑。
忙了一個多月,呂端總算將州署的政務理出了一個大致的頭緒。
“篳路藍縷,柴米油鹽。不當親民官,不知民生之艱苦。誠是謂也……”原本在汴京一身名士派頭的呂端此時整個人又黑又瘦,用一條發白的麻巾抹著臉感慨道。
條件簡陋,州署縣衙合署辦公,蕭涯離坐在一張簡單地木製長腳桌案後面處理公務,聽了呂端的感慨,輕輕放下了筆,站起身揉著手腕道:“易直悟道了?”
呂端苦笑:“悟道這等閒暇事是陳摶那老牛鼻子地首尾,我是聖人子弟,不信那一套的。不過自唐以來,不歷州縣。無以為臺閣。這規矩看來是有道理的。親民官為政瑣細,若是沒有這番經歷。異日做了宰相,難免誤國!”
蕭涯離笑笑,卻並不答話。
呂端放下手巾,端起桌子上的涼茶一氣喝了下去,抹抹嘴問道:“各曹科官吏,各縣長吏,馬監轄員,何時能夠到政?偌大一個夏州,五萬多人口,難不成就指著蕭公和在下兩個人不成?”
蕭涯離道:“今日午時延州的驛使來報,秋闈的卷子已經審定,共決出進士出身三十三人,同進士出身一百七十二人,另有單科經士十八人,單科算士九人,單科法士十一人,單科詞士三人、單科史士二十一人,單科禮士五人,單科書士十四人,共計取士兩百八十二人。延州金城縣考生周茂生七科制試總分六十一,狀圓及第;臨真縣考生趙垣五十九分,榜眼及第,延安高家的高紹良五十一分,榜眼及第…呂端愣了愣,對於李文革的所謂科舉秋闈,他一向是當笑話看待的,四州二十八縣便決出兩百八十二名待選仕官,這個結果也確實證實了他的看法。
他冷冷笑道:“這不是沐猴而冠麼?那個周茂生,不過是延安集市上一個說鼓詞地先兒,如今竟然堂皇然列名首位。如此狀圓,豈非玷汙了三鼎甲地名號?”
蕭涯離本人不是科舉出身,因此對呂端的話並不以為然,只淡淡回應了一句:“延慶民多缺吏,從權而已!”
呂端搖了搖頭:“李大將軍此舉,違了朝廷規制還在其次,敗壞名教綱常,侵奪帝君之權,若非亂世,早已族誅了!”
蕭涯離臉色凝重起來,他沉默半晌,問道:“易直方才抱怨人手少,如今太尉給你送來了人手,你卻又抱怨太尉取士簡陋,自古以來,上位者之難,只怕也無過於李太尉了!”
這話中譏刺之意十分明白,呂端不禁脹紅了臉辯解道:“取士乃國家大典,自有規制,延州雖然多年戰亂,前朝時也曾開試取官,卻不見如此取士者……”
蕭涯離搖了搖頭:“禮崩樂壞已近百年,數十萬利民嗷嗷待哺,此所謂從權也。易直做了一個月親民官,便道州縣不易為,難道詩書讀得好,字寫得漂亮,便能通曉治道了麼?”
呂端無語,半晌才道:“自古以來,用人之權在於國家,取士乃是天子求賢之舉。何謂賢者?孔子門下弟子三千,賢者不過七十二。延州一次取士便近三百人,四倍於孔門之賢。通曉詩書未必便是賢者,然則詩書尚且稀鬆,所謂賢者,又從何談起?”
蕭涯離淡淡一笑:“郭威不曾經得制科,詩書亦未見得讀得好,可謂不賢麼?”
呂端語塞,半晌方才搖著頭道:“蕭公於刑律堪稱能吏,然則對綱常尊卑未免輕視了些。天子名諱,豈是人臣輩所能擅呼?朝廷也好,州縣也罷,總需有個規矩,沒了尊卑上下之序,陳涉亦可王天下,黃巢之禍乃不遠之事,豈可擅忘?”
蕭涯離透了口氣,神色肅然道:“陳涉黃巢,不過匹夫倡亂耳,李懷仁雖然出身武夫,行事也不免有乖謬之處,然則其用心行政,皆堂皇正大,亦未嘗有害民之政出,易直以之比陳黃,實在有虧神明!”
呂端點了點頭:“豈是某是在為大將軍擔心,封建也好,開科也罷,皆是君權,君權神聖,不容僭越。大將軍妄竊君權,其禍只怕將殃及延慶官民!”
蕭涯離目光如刀望著呂端,半晌方才緩緩道:“周天子無恩惠於天下,則君權歸於咸陽;李
懷仁有恩澤於西北,不要說代行君權,便是自家為君,也不是什麼大不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