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高談闊論,滿堂皆驚
張潮腦子裡閃回了無數畫面,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如同流水一般淌過大腦。
語文被人視為“玄學”,主要是因為缺乏清晰的答題標準,同時受到出題者、答題者和閱卷者三方的主觀因素影響。
但是在從小語文成績就好,又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張潮眼裡看來,所謂的“玄學”,本質上是沒有摸對語文考試的規律。
首先是語文知識框架不完整,並且缺乏版本升級的意識。例如小學、初中教學中會把文體分為“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主要是以表達方式作為區分依據。
而高中語文則迴歸了文學,即“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每種都有其獨特的文體特徵和解讀方式。但很多高中生腦子裡裝的還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已經不能和高考的閱讀要求相匹配了。
比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能說“我”去咸亨酒店做小學徒是因,孔乙己死去是果嗎?
帶著舊版本的知識體系,能打贏新版本才怪!
其次是答題缺乏行文規範。不像數理化,天然存在步步推導的解題步驟,很多人在答語文主觀題的時候,往往是想到什麼就答什麼。有時候把對文本的具體分析放前面,得分的知識點放到了後面;有時候又把不同知識點混答到一個答題序號裡;有時候一個點答得很長,另一個點只答寥寥數字……
造成這種問題的最大原因就是各種參考答案本身也沒有一定之規,不同的出題老師給出的答案都帶有自己的答題風格,有些簡略,有些詳細。學生盲目抄一遍答案收穫十分有限。所以語文被認為是刷題費效比最低的學科。
第三個問題知識點深度挖掘不夠。與數理化等知識點呈現線性遞增的學科不同,語文往往是在同一個知識點下面不斷深挖。例如比喻修辭,小學三年級就學了,可初中還在考,高中也在考。但每個階段考比喻,都會往深了去拓一層。
從最簡單的“……運用了比喻修辭,把……比作……,十分形象生動”,到“比喻的相似性”“造一個借喻句”“‘好像……似的’句式就是比喻句?”各種花樣翻新。
更遑論其他更復雜的知識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牽涉和交叉。
相比於2024年,2004年的高中語文還沒有那麼變態,各知識點的邊界也更加清晰,基本不會出現什麼“小說散文化”“延宕效果”等嚴重超綱的題目。
張潮深吸一口氣,開口道:“大家好,我想分享的
,首先是心態。作為受閱卷者主觀性影響最強的學科,語文考試,考的不僅僅是你對知識點的掌握,更是一場你和閱卷者之間的心理博弈——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位語文老師,你願意在試卷中看到一個什麼樣的學生?”
班上的討論聲頓時嗡嗡作響,不斷有同學說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