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燕大一夜(上)
原因很簡單,因為其中有個女生用近乎於高亢的聲量喊道:“張潮註定只是文壇上的一顆流星,他的光芒很快就會消逝!”
人的聽覺對自己名字的發音永遠是
最敏感的。張潮好奇地往櫻花樹下靠了靠,順便很有偶像包袱地用圍巾擋住了自己的小半張臉。
只見這些人的後面,有一幅綁在兩棵樹的枝丫間的橫幅,寫著大大“文學爭鳴會”五個大字。
這十幾個人看樣子基本都是學生,唯有一人明顯年齡要大上兩輪,長得頭大身圓,尤其兩眼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不用細看,張潮就知道這是燕大中文系著名學者兼噴子,孔磬冬。
孔磬冬顯然不是來參與學生間的爭鳴的,應該是旁聽或者主持。
女生斬釘截鐵的結論喊完以後,一個男生開口了,他不疾不徐地說道:“如果張潮仍然沉迷於網絡論戰和通俗小說,那麼我會同意你的看法。但你有沒有注意到他最近在《花城》上發表的《少年的巴比倫》這個小說?應該說顛覆了人們對他的認知。
《少年的巴比倫》不僅是一部風格純粹的純文學作品,而且張潮在其中展示了在他這個年齡段,難以置信的文學技巧。他不僅在3萬字的篇幅內建構了一個完整的文學生態,還將現實和回憶進行了多重疊加,形成一個敘事的迷宮,讓我想起了王小波的《萬壽寺》……”
這名男生講了足足五分鐘才停下來,仍然意猶未盡。這時另一個女生接過話來說道:“我認為《少年的巴比倫》最重要的貢獻,是在文壇上開闢出了‘縣城敘事’或者‘縣城書寫’這種嶄新的文學領域。他抓住了身處大城市邊緣或者夾縫中的小縣城青年的精神特質,寫出了他們的迷茫、焦慮與遺失。
文藝作品中其實有一些反映縣城生活的例子的,例如電影導演賈章科,他拍的《小武》《站臺》都在講內陸小縣城的青年人生活。但是張潮的《少年的巴比倫》又很不一樣,但是具體哪裡不一樣,我也有點說不上來……”
這時候其他人又開始嘰嘰喳喳就這個問題做討論
張潮默默聽著,心裡還是比較佩服這些顯然才大一或者大二的燕大學生的水平。上一世自己也號稱熱愛文學,但是在大一的時候顯然還沒有這個解讀水平。
看學生們聊了半天,都說不到點子上,張潮終於忍不住開口了,說道:“我來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