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80章 渦噴14(為舵主飛舞的魔術、luppp002加更)(二合一)

 而彈射式和投放式發射,則是導彈先通過彈射機構或者自身重力離開發射架,然後在半空中點火。

 由於導彈在點火時已經和載機有了一定距離,對後者的影響自然要小上很多。

 實際上這兩種方式一開始出現,就是為了發射點火時動靜比較大的重型空對地導彈。

 用來應付同樣動靜太大的霹靂8,以及未來的阿斯派德或者霹靂11/12自然沒有問題。

 但凡事都有代價。

 這兩種方式對於發射時的過載有著嚴格的要求,而作為近距格鬥時使用的武器,霹靂8恰好經常需要在大過載的條件下發射。

 所以如果真的採用這種辦法,基本意味著內側掛架只能攜帶中距空空彈或者副油箱。

 更重要的是,常浩南不喜歡這樣迴避問題。

 霹靂8發射時的煙霧濃度雖然很大,但掛在以前的殲7e和殲8b上都可以正常發射。

 同樣沒有使用無煙推進劑、發射時動靜更大的r27中距空空彈甚至可以直接掛在蘇27的進氣道下方發射。

 所以無論怎麼說,wp14肯定是存在缺陷的。

 就算通過更改發射方式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兩臺不穩定的發動機也終歸是個隱患。

 必須得改!

 這件事情的道理並不複雜,常浩南能看出來,參加工作協調會議的其他人自然也能看出來。

 而且更改導彈脫離方式實際上無需對飛機本身做出任何改動,只要換個導發架就行了,甚至無需八三工程中的任何一個單位參與。

 因此這個建議最終只是被選為兜底的備選方案。

 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由於機翼設計大改,所以八三工程多了一架原型機,預計的試飛架次會比原計劃更多,606所和進氣道專業組還有機會對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排查。

 當然,最兜底的辦法肯定還是放棄渦噴14,回去用性能稍差但久經考驗的渦噴13f2。

 但是不僅606所,就連參與八三工程的其他人也不願意這麼做。

 華夏的航空發動機發展之所以一路坎坷,除了本身底子薄弱,加上航發作為工業皇冠的難度很高之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以來,我們的航發項目都只是作為相應的飛機項目配套而存在的。

 不僅仿製的是這樣,自研型號也是這樣。

 飛機項目如果下馬,那相應的航發也就跟著一起下馬了。

 這就導致不同型號的航發之間幾乎沒有前後承接,每個項目對於科研院所來說都是從頭開始。

 實際上別說每個項目,頂著同一個代號的項目在不同階段都有可能因為完全不同的性能和技術要求而多次推倒重來。

 這樣的教訓對於606所來說尤其刻骨銘心。

 1963年,為了改進當時大量裝備的轟5轟炸機,606所在吳達觀的帶領下以渦噴6為基礎研發了950號發動機,後定名為渦扇5,相比於原來轟5使用的渦噴5甲發動機增加35%,耗油降低30%。

 1970年,渦扇5完成地面試車,各方面性能完全達到要求,雖然跟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但好歹算是順利邁出了第一步。

 然而1973年,由於空軍放棄了繼續改進轟5的計劃,完成度已經很高的渦扇5項目也隨之下馬。

 比渦扇5稍晚立項的渦扇6同樣一路坎坷,歷經四次上馬,四次下馬,五次更改設計目標和轉移設計地點,最後隨著殲9項目一同不了了之。

 而給八三工程做配套的渦噴14“崑崙”,則是華夏第一臺走完自行設計、試製、試驗、並順利裝機試飛的,也是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發動機航空發動機。

 儘管這臺發動機的各方面表現都很一般,但對於這樣一個航空動力系統的“獨苗”,大家都是有感情的。

 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選擇用回舊型號,哪怕只是暫時的,也必定會對跌跌撞撞好不容易走到試飛流程的渦噴14產生不利影響。

 所以在會議的最後,楊奉畑還是決定,讓進氣道專業組和606所派代表先去閻良駐場,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剛剛轉場過去的03架原型機和之前已經過去的01架原型機正在那裡頻繁試飛,可以提供更多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