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02章 製造難題(為月票金主flankerr加更1/8)

 “原來如此……”常浩南心中瞭然,並暗自記下了鍾世宏所說的這些內容。

 華夏對於鈦合金材料本身的研究並不算晚,諸如tb2、tc4這些航空領域用量較大的鈦合金,基本都是在60-70年代完成的國產化。

 包括剛剛鍾世宏提到的Бt16,其國產化型號tc16鈦合金也是1990年左右就已經誕生了。

 但問題在於,光有一塊材料是沒用的。

 生產出鈦合金棒材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而且退一步講,即便是美國的ti1100、俄羅斯的Бt36這些最新牌號的產品,其坯料本身也並不限制出口,只要肯花錢,大多數國家(比如印度)都不難買到。

 然而每一種不同的材料,由於其理化特性的區別,都需要對應的處理和加工工藝,才能真正變成可用的產品。

 這些工藝幾乎不可能靠仿製來獲得,也是真正形成技術壁壘的部分。

 顯然,410廠就是在這兩個環節被卡了脖子。

 隨後,常浩南在鍾世宏的帶領下又參觀了幾個其它的工藝流程,但腦子裡卻始終想著剛剛的那一堆廢品。

 終於,在看到之前說到的鉚接組裝工序時,他還是忍不住問出了口:

 “說起來,既然咱們的壓氣機已經是全新設計了,不能考慮放棄鉚接結構,全面換用榫接麼?而且讓榫頭和榫槽之間形成過渡配合或者小間隙配合,還能減少壓氣機

工作時候的震動,壽命也更高。”

 雖然常浩南也是第一次現場觀看航空發動機的生產過程,但有著後世知識和經驗的他非常清楚,即便是在蘇制發動機中,使用鉚釘作為葉片緊固件的連接方式也絕對屬於奇技淫巧,只不過在跟著殲7一同引進的r11f-300發動機裡面恰好用的是這一種罷了。

 這個問題確實讓鍾世宏對常浩南有些刮目相看。

 至少說明後者不只是來廠裡面擺個譜,而是真的對生產加工有一定了解的。

 “鉚接換榫接我們當然也考慮過,但燕尾形榫頭的加工難度很大,而且作為裝配基準的壓力面榫頭需要用到拉削加工,需要特殊的組合拉刀,因為禁售的原因,目前已經沒辦法通過正規渠道批量採購。”

 顯然,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往往會順便把窗戶也給封死。

 所以對於在坎坷中摸索前進的華夏軍工人來說,要想找到出路,就得想辦法把房頂給掀了。

 “禁售啊……”

 常浩南重新抬起頭環顧一週,確實發現這裡的絕大多數加工設備都是進口自德國或者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