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09章 我順手補充了一下國軍標
當然,最後還是得由閻忠誠拍板決定:
“既然可以確定是製造過程中的問題,那我先聯繫一下鍾世宏同志,讓他先對渦輪葉片生產工序進行一次自查,至少保證目前的製造工藝能夠保質保量完成。”
“至於我們,小常同志說的沒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測試工作應該繼續進行下去,而且624所的同志們說,築城那邊還有個渦噴13改進型要跟在我們後面做測試,所以繼續維持原計劃不變。”
“如果沒有什麼問題的話,那就回去準備一下明天的啟動和再啟動試驗吧。”
……
在常浩南和閻忠誠的堅持下,渦噴14的地面測試照常繼續。
隨後的半個月時間裡,啟動和再啟動、高原和高低溫、推力瞬變、加力通斷、發動機控制系統等一系列子項目都在624所加班加點的配合下順利完成。
並沒有再出任何值得一提的意外。
而常浩南,在這段時間裡也沒閒著。
他在進行自己負責的進氣畸變試驗設計。
實際上,這幾乎可以說是整個高空臺測試中最複雜,也是難度最大的環節。
其它試驗科目畢竟只是考驗發動機的性能。
而進氣畸變實驗要面臨的首要問題其實是——
沒有一個規範的標準。
雖然在剛到涪城分配任務的時候,閻忠誠實際上只要求常浩南對發動機的喘振情況進行測試,但嚴格的進氣畸變試驗絕對不等同於逼喘試驗。
畢竟除了喘振和旋轉失速這種極端情況之外,進氣畸變更普遍的情況還是會直接影響到發動機的性能。
尤其是對於經常要進行大迎角、大側滑角的過失速機動,甚至在這些機動過程中還要發射導彈/火箭武器的戰鬥機來說更是如此。
此前一直困擾殲8-3的導彈發射尾煙也算是進氣畸變的一種。
所以要想評價發動機的穩定性,至少要先定義什麼叫穩定性、有哪些指標能夠確定穩定性、又該如何測量這些數據……
而整個華夏的航空工業目前對此幾乎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