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329章 我身為973計劃專家組成員,提一些建議很合理吧?
但殲10這個最大起飛重量20噸的身板對於國內現有三萬噸模鍛壓機來說基本就是極限,無論是殲11,還是未來的國產客機,亦或是火車上那位金桂提到的700mw水電機組,顯然都需要更大體量的型號。
由於這些東西都已經在常浩南腦子裡面轉了無數個來回,因此他的思路倒是一直如同泉湧,一直到參照上面一封的格式準備寫關鍵技術的時候,才終於卡住了。
重型模鍛壓機直接涉及到的第一個需求,就是那個多物理場仿真建模軟件。
不過這倒是還好,只要把投資拉到,弄個初版出來用不了太長時間。
關鍵是常浩南手邊的資料不夠。
根據之前金桂的說法,青華大學在大約十年前曾經研發過一款6.8萬噸的重型模鍛壓機。
如果要從儘快完成項目的角度來看,那麼以此為基礎顯然要比從零開始快得多。
6.8萬噸雖然還算不上全球最大,但是就目前來看也絕對夠用。
能早幾年投產,這個誘惑顯然比一個頭銜要大得多。
再說前世那個8萬噸的也早晚會被造出來。
只是常浩南不清楚,那款模鍛壓機的設計完成度到底如何,又是採用了什麼樣的技術路線。
青華大學並不是國防科工委系統內的高校,常浩南目前和那邊唯一的交集就是之前有過一面之緣的魏永明,不過後者現在只是個碩士生,而且人應該還在盛京出差,恐怕幫不上什麼忙。
以他如今的頭銜,走官方途徑發函詢問倒是可以,只是速度太慢。
想到這裡,常浩南擰上手中鋼筆的蓋子,給杜義山打去了一個電話。
後者作為資深院士,在青華總歸應該是有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