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376章 集中力量,航發大會戰

 “我認為,渦噴14發動機的最終定型,實際上以另外一種形式實現了當年高推預研項目設定的目標,也就是對標f404發動機,為我國自行研製渦扇發動機提供技術儲備。”

 所謂高推預研項目,是1980年時,我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啟動的第一個按系統工程組織管理的大型預先研究項目,歷經15年,才終於在1994年1月拿出來了一個樣機。

 儘管這臺樣機在紙面上達到了換算流量25kg/s的目標,但實際上麼……

 反正在項目總結裡面,重點部分只能寫“鍛鍊了人才隊伍”。

 這也是我國搞第三大渦扇大推過程中遇到的眾多挫折之一。

 只不過在如今的時間線裡,由於渦噴14表現出的性能過於支稜,甚至在部分指標上達到了早期型f404的水平,相當於給這個不是很成功的項目強行挽了個尊。

 但無論如何,這都說明咱們華夏已經把第二代發動機給玩明白了,按照一般科研規律,接下來就是時候搞第三代了。

 因此停頓了一下之後,常浩南又繼續道:

 “應該認為,目前已經有了正式啟動推重比8一級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項目的基本條件,我希望能夠集中整個航空工業系統的研究力量,以606所為總工程師單位,結合624所和黎明廠(410廠),共同牽頭,其它單位負責協助參與,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把這塊硬骨頭給啃下來!”

 “所以,在正式啟動項目之前,我希望能夠將相關單位的同志們集中在一起開個會,一方面是把思想統一起來,讓大家意識到,這不是在犧牲自己支援兄弟單位,而是互惠互利,另一方面也是系統性地介紹一下,過去一年中我們在渦噴14項目中取得的技術突破,以及由此所衍生出的一些其它影響,給我們航空動力領域增強一些自信。”

 聽到常浩南的這樣一番表態之後,坐在對面沙發上的梁卓平整個人一個激靈,連著張了好幾次嘴,但一時間竟然不知道該怎麼開口。

 常浩南說的這種玩法,他其實熟悉。

 就是搞研發大會戰嘛。

 不過從80年代後期開始,這種搞法一方面被認為是具有“落後”的時代特徵,另一方面也確實是砸鍋賣鐵風險太大,一旦搞不成,整個行業都要傷筋動骨,因此逐漸不再被提起。

 沒辦法,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華夏的航空領域研究過去在這上面吃虧太多,現在還處在矯枉必須過正的階段。

 要是換個人拿出這種計劃,恐怕都不會被嚴肅地納入考慮。

 但今天站在這裡的是常浩南。

 所以丁高恆正在聚精會神地翻閱著手中的報告,並沒有表露出任何傾向。

 梁卓平雖然第一反應是有些荒唐,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的話,又說不出任何反對的話來——

 他今天來的時候,也帶來了一份報告。

 內容是過去幾年裡,華夏航發產業發展情況的總結。

 不彙總不知道,一彙總嚇一跳。

 實際上,一直到去年的這個時候,渦噴14還處在一個情況比較危險的邊緣。

 而在一次試飛中發生了二等事故之後,當時正好完成了殲8c總體設計改進工作的常浩南臨時加入606所的攻關小組。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整個項目迅速以脫胎換骨的方式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