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通往高性能航發之路!
如果真能拿到,那麼其在未來華夏航空動力領域的地位甚至不會亞於渦扇10的核心機。
他已經在考慮如何將其納入到自己的計劃之中了:
“那確實值得等一等,未來甚至可以考慮用我們自己的技術繼續反哺升級,並且它的核心機潛力很大,以後有條件了還可以繼續在此基礎上發展推力其它型號的發動機。”
這句話說的確實堪稱豪氣萬丈。
在此之前,唯一一種被華夏這邊自主改進併成功實現量產的航空發動機型號就是從r11f-300仿製並一路小幅度升級過來的渦噴7/渦噴13,被用作目前幾乎所有國產主力型號戰機的航空動力。
不過那說到底畢竟只是蘇聯在50年代初期的技術,在三四十年後做一些小幅度技術改進並不算困難。
而d436就算放在90年代中期都是一種並不算落後的型號,在某些性能上甚至還要優於西方同類型產品。
其三轉子結構也是華夏這邊此前從未接觸過的。
按照過去的經驗來看,這樣一種型號哪怕只是完成國產化,恐怕都要頗費一些周折。
不過這話既然是常浩南說出來的麼……
丁高恆還是在心中暗自調高了一些期待值。
“航空動力,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都是制約我們航空工業發展的最主要命門,要是浩南同志這次能把渦扇10這個推重比8一級的第三代大推給攻關下來,咱們兩種型號的國產第三代戰鬥機就真正意義上沒有了後顧之憂。”
或許是受到常浩南的信心鼓舞,旁邊的梁卓平也不由自主地開始暢想起新發動機定型之後的情況:
“這哪怕放在整個華夏的工業史上,也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
儘管過去跟常浩南的接觸不多,並沒有直觀感受到過對方的能力,但一種強烈的直覺還是讓他決定回去之後要成立一個專門的籌備小組,除了負責會議相關的後勤和行政工作以外,更重要的是保留一些檔案、圖片和影像記錄。
梁卓平有一種預感,這些東西以後恐怕會成為非常重要的歷史資料。
然而他還是完全低估了常浩南的目標:
“不只是第三代戰鬥機的動力。”
後者輕輕搖了搖頭:
“這次讓丁主任出面,集中起來全國範圍內的力量,我更進一步的想法是,以此為契機建立一個系統性的航空發動機產業發展規劃。”
“以前我們的航發研究,甚至也包括剛剛完成定型的渦噴14,無論性能好壞,在技術上都有很強的孤立性,不同型號航發之間的技術聯繫非常薄弱,每搞一個項目幾乎都要從頭開始造輪子,效率自然高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