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377章 通往高性能航發之路!

 “過去咱們手裡的主機型號少,這麼搞倒也還吃得消,但是未來隨著我們的航空產品種類增加,對於航空動力的多樣性也會有更高的要求。”

 說到這裡,常浩南伸出手,開始一項項計數:

 “哪怕暫時不考慮民用航空那邊的情況,只算軍用武器裝備,那麼兩種第三代戰鬥機需要加力推力12噸到13噸級的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轟炸機和運輸機需要推力13-15噸級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新型教練機需要加力推力7-8噸的中型渦扇、大型無人機又需要推力4-5噸的不帶加力型號、巡航導彈要用一噸推力以下的小型渦噴或者渦扇……”

 常浩南的一番盤點讓梁卓平有點遭不住。

 其中很多型號別說項目,目前連想法都還沒有。

 但後者並未開口反駁——

 沒有這麼多型號難道是他不想嗎?

 怎麼可能?

 是過去沒這個能力知道吧?

 哪個管航空工業的人不希望自己手底下要什麼有什麼?

 所以儘管剛一開始梁卓平在心裡還有點吐槽的意思,但到最後已經被常浩南所描繪的美好未來給吸引進去了。

 “所以我的想法是,建立一個包括4-6個級別、換算流量從5kg/s到25kg/s、循環功率從1mw到20mw不等的核心機型譜序列,由此足夠派生出推力範圍覆蓋200公斤到25噸的各種發動機型號,再考慮到單發、雙發和四發的不同方案,就完全能滿足未來20-30年內絕大多數航空器對於動力的要求。”

 “有了這樣一個核心機體系之後,再需要新航發的時候,就不用像過去那樣從頭開始研究,而只需要在已有型號的基礎上進行小範圍修改,消耗的時間和資金成本也都會大大降低!”

 丁高恆和梁卓平兩個人都沉默了。

 信息量比較大,需要一些時間來消化。

 這種事情,低情商的說法叫畫餅,高情商的說法叫描繪宏偉藍圖。

 主要看具體講出來的人是誰。

 具體到常浩南,那自然是傾向於後面一種情況多些。

 “這個過程,恐怕還是要分階段進行吧?”

 許久之後,梁卓平試探著問道。

 “那當然,目前的計劃,是先把25kg/s流量、20mw功率級別的核心機給搞出來,除了渦扇10以外,還可以順便衍生出一種用在大型飛機上的高涵道比型號,解決我們眼前最迫切的需求。”

 常浩南總歸也是腳踏實地的人。

 真要是五六個型號齊頭並進,那就算是他也不可能吃得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