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427章 逐漸成型的航空產業

 歐洲市場的事情畢竟是長遠計劃,常浩南眼下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把手頭的幾個項目處理好。

 好在對於現今的他來說,幫助梁紹修完成空警200的總體設計已經算不得什麼特別困難的事情。

 雖然空警200正式立項才不到一個月,但對於這架飛機的氣動和結構設計其實在之前常浩南第一次提出運8平臺加t字天線的方案之後就已經開始了。

 當時主要由梁紹修帶領著182廠的廠屬設計室推進。

 很多結構和配平問題都已經被解決,真正留下來的,只是一些用傳統工具和手段難以解決的關鍵問題而已。

 比如涉及到天線和渦槳發動機的計算細節之類。

 這些部分都是典型的髒模型,也就是表面形狀不規則,有大量彎折導致難以參數化建模的模型。

 不過這正好是常浩南和torch multiphysics都比較擅長的部分。

 單就氣動設計而言,其使用的t字構型天線本就是相對比較簡單的類型,給原機氣動,尤其是比較難以處理的縱向穩定性帶來的破壞遠遠小於圓盤狀天線,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也小於費爾康那樣的共形陣天線。

 唯一的隱患可能在於沿機體軸線較大的天線面積,以及因此而加高的垂尾和增加的腹鰭導致整架飛機受到橫風影響更大。

 事實上,這個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會導致t字形天線無法被安裝在小型平臺上(因為面積大本來就是t字天線的優點)。

 好在運8這個平臺雖然以常浩南的視角看來哪哪都很糟糕,但35噸的空重體量絕對夠,在特地增大了垂尾動作面的面積之後,這個看上去十分誇張的天線最終只是導致空警200在起降過程中對風力的要求減小了大概2m/s。

 大概四分之三級風的程度。

 相當可以接受了。

 在京航大學的超算操作機房裡面,王曉模站在常浩南身邊,看著面前屏幕上的3d模型,以及一行行閃過的模擬計算結果,有些感慨地說道:

 “哪怕擱在一年前,我都很難想象,航空系統的同志能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拿出一架新飛機來……”

 “這個麼……一方面平臺本身就是現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仰仗您那邊提供的天線對我們的工作比較友好,所以設計難度不大。”

 常浩南說著敲下回車鍵,把數據和模型一同保存下來。

 倒不是他恭維對方。

 王曉模提供的高性能雷達設計與封裝方案保證了天線本身的相對輕量化,這確實為老邁的運8平臺省去了大量結構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