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427章 逐漸成型的航空產業

 儘管運8三類平臺在紙面上有20噸的最大載重,但任何運輸機,尤其戰術運輸機和客機,在設計的時候都主要是考慮貨物均勻裝載在整個貨倉內的情況,而不是大件集中載荷——那是安124/c5或者至少安22這個體量才會考慮的問題。

 如果天線本身的重量太大,就需要對運8的結構進行額外補強,那樣的話,牽一髮而動全身,涉及到的問題就太多了,哪怕是常浩南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

 而現在的改造主要只需要考慮氣動變化,難度就要低上很多。

 這是一種良性循環的開始。

 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板子有多長,這沒錯。

 但如果其它板子的長度沒問題,甚至略有超出的話,那麼把木桶向沒有短板的一個方向傾斜,總歸還是能多裝一些的。

 眼前這個跟前世幾乎完全不同的空警200,就是用雷達天線設計的長處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運8作為載機的短處。

 雖然肯定是不如直接換個靠譜的平臺,但在眼下急著用的情況下,也已經不錯了。

 站在常浩南身後的梁紹修推了推眼鏡:

 “到底是常工啊……要是擱在我們廠,就這幾個小問題,恐怕有可能要拖個一兩年時間,要是耽誤了項目時間表,那我的罪過可就大了。”

 “梁工也別太妄自菲薄。”

 常浩南迴過頭,示意對方可以開始打包數據文件,同時安慰道:

 “搞工程嘛,還是突出一個循序漸進,你們有了這次的經驗,以後再做其他項目的時候就會熟練起來,182廠設計室以前畢竟只是個負責仿製型號的小單位,現在能逐步承擔起設計任務來,已經是很快的進步速度了。”

 梁紹修坐到電腦前面,開始處理儲存好的工程文件,然後嘆了口氣:

 “還是有些惶恐啊……”

 “眼看著其它兄弟單位一個個都進步神速,三代機、客機、直升機搞得風生水起,就連以前一直跟我們難兄難弟的貴航,最近都拿出來了一個新型號教練機,前幾天我們廠有同志去築城出差,聽說他們連前機身都快要造出來了。”

 常浩南本來沒想說貴航那個教練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自己的手筆,但是聽到最後一句話的時候還是幾乎下意識地開口:

 “他們進度這麼快?”

 要知道孫惠中是上個月才回去的。

 他當然知道,上一世,貴航在生產ftc2000g的過程中也創造了速度記錄——從設計到首飛9個月、從開工到首飛4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