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脈動生產線,殲11的結構升級問題
常浩南先是給出了一點建議,然後又補充道:
“我對控制學和優化算法領域的研究純粹出自興趣,現在渦扇10、模鍛壓機還有torch multiphysics軟件三塊都需要我親自抓,短時間內恐怕沒有太多精力放在這上面。”
旁邊一直當聽眾的何明直接就被這段凡爾賽給驚呆了。
好傢伙,你出自興趣隨便研究一下,就碾壓了國內,甚至全世界範圍內的所有同行?
讓不讓別人活了?
不過姚夢娜對此倒是早就已經習慣了。
她順勢話鋒一轉:
“說起torch multiphysics,我們最近在給殲11做結構優化的時候,也遇到了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
“結構優化?”
常浩南抬起頭,看了看眼前堪稱龐然大物的那架半成品殲11:
“你們做到哪一步了?”
姚夢娜帶著他來到飛機一側主翼下面,指了指機翼最內側的地方:
“按照雙方簽署的技術共享協議,蘇霍伊方面已經把第一階段的結構優化成果帶到了我們這邊,體現在產品上的區別就是在機翼最內側增加了一對載重上限2000kg的重載掛架,把掛架總數從10個提高到了12個。”
“我們計劃從第四批次,也就是低散件組裝的飛機開始引入這種升級型的新機體。”
最早的蘇27由於結構強度限制,這個本來十分適合掛載大尺寸空對面彈藥的位置並沒有設計掛點。
在上一世,這個問題在蘇27sm上面得到了解決,但由於十一號工程的合同深度遠不及如今,因此華夏方面一直到新世紀引進蘇30mkk之後才用上這兩個優質重載掛點。
“既然機翼這邊的問題已經解決了,那想必問題出在中央升力體本身咯?”
常浩南對於側衛的優化進程大概是清楚的,因此直接問道。
“沒錯。”
姚夢娜直接點頭:
“這是我們和蘇霍伊方面的專家都在苦惱的問題,飛機在特定速度段的可用過載會從+9g降低到+5g-+6g的水平,雖然可以通過升級數字電傳飛控把受影響的區間降到最低,但終究是個隱患。”
“在對殲11的翼身融合體進行結構力學計算過程中,我們嘗試了動態重疊網格、動態非結構網格、非結構重疊網格等很多種辦法。”
“但要麼生成精度不達標,要麼生成效率太低,要花上幾個月時間,要麼就是計算時間步長不能太大,否則就要發散……”
“還有這種事?”
torch multiphysics的網格生成算法是常浩南專門過問的。
不過當時的研究重點在於解決髒模型的網格生成問題,對於這類翼身融合體的結構力學/流體力學複合分析問題確實沒有專門優化過。
現在遇到問題,自然要十分上心:
“走,我們去看看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