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818章 兩種證法

 後排位置,一名學生模樣的聽眾小聲詢問旁邊的同伴。

 顯然,這個名字在數學界還不像在航空界那樣聲名顯赫。

 “應該是了,我記得常氏引理恰好也是微分幾何領域的成果,跟佩雷爾曼的研究方向很接近……”

 旁邊的同伴回答道:

 “而且咱們國家研究這個領域的學者本來就少,不太可能有兩個同樣姓氏的人……”

 當然,更多的人還是在關注今天這個講座的題目。

 倒不是說常浩南不重要。

 而是說……

 “田教授,這個非局部坍縮定理,恕我孤陋寡聞,是微分幾何領域的最新成果?”

 坐在田綱旁邊的另一名教授微皺著眉頭問道。

 他覺得就算華夏在這方面的研究水平不算高,但應該也不至於連別人的成果都看不懂。

 然而今天連主講人都還沒看見,就直接懷疑人生了——

 何止是成果,這怎麼連標題都看不懂了?

 但田綱也是遲疑了一下,然後搖了搖頭:

 “非局部坍縮是個很常見的概念,但定理……”

 顯然,他也沒聽過。

 但作為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進行過45分鐘報告的學者,他在見識方面還是要豐富不少的:

 “不過,據說佩雷爾曼有個很怪異的習慣,他有時候會把自己的成果不通過任何期刊,直接公佈出來。”

 “還有這種人?”

 旁邊的教授直接就驚了:

 “也就是說,這有可能又是一項新的成果?”

 “嗯……有可能。”

 田剛點了點頭:

 “不過嚴格來說,在經過數學界廣泛認可之前,任何成果都不能被稱作定理……”

 話雖如此,但旁邊幾乎所有聽到這段對話的人都齊刷刷地做出了同樣的動作。

 拿出本子。

 翻開。

 掏出筆。

 準備記錄。

 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還有一部分人在忙著向周圍借紙筆,所以反應慢了幾拍……

 實際上,也不能怪他們在這種場合不帶筆。

 這種講座,不管國內國外,本身的學術價值其實不高。

 畢竟大多數情況下,講的都是自己已經發表過的內容。

 而這些內容,該看的人也早就看過。

 所以核心還是看站在臺上的人影響力如何。

 只是今天遇到了這麼個異類而已。

 就在臺下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猜測著今天講座的內容時,換上一身整潔西裝的佩雷爾曼終於登場了。

 但他的第一句話,卻並沒有提到自己:

 “我想,在座的各位,應該都已經看過常浩南教授發表在去年12月數學年刊上的那篇論文。”

 他的英語仍然帶著奇特的腔調和顫音,但明顯刻意降低了語速,以保證絕大多數人能夠聽得懂。